“*华”二字对于“许方”的意义
许书生
年*华许方氏四修统谱的谱名为《*华许方氏统谱》,其中“*华”是什么意思?有些族人并不清楚,特别是那些迁居枞阳县以外或者年轻的族人会提出疑问。
简单地说“*华”是个地名,既古老又现代。据旧族谱记载:我族一世祖明易(名道)公于元末至正年间,由婺源许村迁居桐城之东南“*华里”。自此,“*华”就与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她是我族的始居地和发祥地。
这里先解释一下,“*华里”中的“里”是古代基层的行*管理单位,虽然朝代不同,“里”的管辖范围也不同,但她是“基层”的,大约相当于现今的行*村或者稍高一点。“*华里”旧族谱中也有写成“*花里”的,因为“华”与“花”古时有通用的情形。从旧谱看,“*华里”后来又称“*华保”,所谓“保”是实行保甲制之后的基层行*管理单位,尽管由于历史变迁和基层行*管理的变化,“*华里”与“*华保”在管辖范围的大小上可能不完全重合,但她始终是地名没变,其所管辖的大致范围也没变。从我族旧谱和四修统谱所联络登记的两方面的资料看,无论是“*华里”还是“*华保”,大约包括了现今官埠桥镇的*华、祖农两村的全部,可能也包括龙桥村的一部分。
其次说下,为什么“许方氏”前往往要加“*华”二字。就现今枞阳县境内看,“许”姓有好几族,为了区别,这些家族都在各自的姓氏前加上发祥地的地名,诸如“石溪许”、“龙城许”、“*华许(我族)”等。而“方”姓也如此,诸如“桂林方”、“会宫方”、“鲁谼方”、“*华方(我族)”等,这些称法,除“桂林方”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姓氏前加个“地名”,以表示我这个“许”不是你那个“许”,我这个“方”不是你那个“方”,我们虽是同姓,但不同祖宗,不同血脉。古代对“同姓同宗”极其看重,血统是第一位的,乱认祖宗是大逆不道的。所以,*华许方氏宗亲在别人问到自己姓氏时,总要特别说明一句:我姓*华许,或者说我是“*华方”,表明自己不忘祖宗,不忘所属血统,不胡乱认定自己所属宗族。
由此可知,加“*华”二字,是用我族始祖的始居地和发祥地的地名来区分我们虽与别族同姓,但血脉和所属氏族皆不同的情况。我们四修统谱,到外地走访和联络登记时,首先问清楚姓许还是姓方,但这还远不够,最重要的就要问是不是属于“*华方”或者“*华许方”,或者知道不知道“*华”这个地方,或者所属“字派”,如果能肯定“*华”或者能说出“培、植、本、支”等这些字派,就基本能断定他是否与我们是同宗同血脉了。幼时,会经常听见挂在祖辈或者父辈口头上的“*华里”“*华方”这些名词,更有口口相传的所谓“一是连城张,二是*华方”的歌谣。
民国初年,我们家族人口就已经达数万之众,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经济困难,难以修撰统谱以实现多少代族贤们的愿望,还是分六大支派,各修支谱,从这些支谱的谱名,我们也可知道“*华”这个地名对于我们整个家族的意义,她们分别是:《皖桐*华方许氏宗谱》(朴庵公房)、《*华许氏支谱》(静庵公房)、《*华许氏宗谱》(宁庵公房)、《*华许方氏宗谱》(畏斋公房)、《*华方原姓许氏宗谱》(西村公房)、《桐城*华许氏宗谱》(桂轩公房),所有谱名都毫无例外的出现了“*华”二字,所以说“*华”不只是地名,也不只是区分是否同姓同宗同血脉的意义,她更是我们这个家族的图腾和象征符号,是所有*华许方氏子孙的基因密码。“*华”二字与我们的姓氏“许”或者“方”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完全不可分离了,离开了“*华”二字,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姓哪个“许”或者哪个“方”了。族人们,尤其是年轻的族人们,应该牢记这一意义非凡的地名——枞阳县的“*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