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镰征
气镰征
英文:luftsichelsign。
又名:主动脉弓旁透亮征,镰刀征,为了与肺静脉引流异常形成的心缘旁的镰刀征区别,且更符合“luftsichel”一词的本意(Iuft来源于德文,相当于英文的air,sichel相当于英文的sickle,因此翻译成气镰征更合适),建议以前者征象命名为宜,主动脉弓旁透亮征事实上是一种描述语言。
此透亮影是因左肺上叶不张时,下叶背段代偿性肺气肿并升高,位于主动脉弓旁与左上不张肺的致密影之间形成重叠于肺门的新月形透亮影。
一、X线表现
(1)左上肺阻塞性肺不张左上叶肺不张时,不张肺体积变小,密度增高,并向前上及肺门方向收缩移位,正位后前位胸片上主要表现为左上中肺野呈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下缘不清,右上肺不张后体积缩小,使肺门稍前上移位、左侧膈肌上抬,纵隔左移,左侧胸廓塌陷变小。侧位胸片表现为前纵隔呈致密影,后缘清晰、前凸。
(2)下肺代偿性肺气肿下叶肺透亮度增高,下叶背段代偿性肺气肿并上升,于主动脉弓旁与左上不张肺的致密影之间形成重叠于肺门的新月形透亮影,即构成典型的“气镰征”。
(3)引起左肺上叶阻塞性不张的原发病变左上肺不张原因很多,不同病因有相应的不同影像学改变。
见图1、图2。
图1前后位胸部X线片示左侧主动脉弓旁带状透亮影(即气镰征,箭头示)图2侧位胸片示前纵隔呈致密影,后缘清晰、前凸(箭头)二、CT表现
在左上叶肺不张时,不张肺体积变小,密度增高,再加上肺门方向的血管和支气管等结构的牵引,不张的肺组织向前上及肺门方向收缩移位,叶间裂向不张肺方向移位收缩,血管和支气管聚集拥挤。在不张肺体积缩小及下叶代偿性肺气肿的推压和肺门侧大血管及支气管等的牵引下,形成典型的V形轮廓(因其以边界特别清楚的斜裂为界,故又称V形斜裂)。V形的基底与前胸壁相连,尖端向内后方,不张的肺组织与主动脉弓旁的气体(下叶背段代偿性肺气肿上移)衬托,便形成平片上轮廓清楚的主动脉弓旁透亮影,即典型的“气镰征”。有学者认为,V形轮廓出现的概率大约44%,且一般发生在支气管分叉以上的CT层面上,在较下部层面,V形影像消失,肺不张与纵隔相连。这可能与在肺门处左上叶受到肺门结构较大的向内的牵拉作用有关。见图3、图4。
CT不仅能清楚地判断左上肺不张和下叶背段代偿性肺气肿,同时能发现肺不张的原因,并能清楚地显示平片中发现的“气镰征”的完整影像,特别是结合CT多方位多平面重建和CT增强检查,还能较准确地找到不张的原因。
图3前后位胸部X线片示左侧主动脉弓旁带状透亮影(即气镰征,箭头示)图4CT增强轴位纵隔窗示左侧主动脉弓旁与左上肺不张间的带状低密度影,其后缘形成V字形轮廓(箭头)左上叶肺不张时,体积缩小,左下叶向上膨胀至其后方,常伸至肺尖区。另外,左下叶伸至不张上叶的外侧也常见,偶尔左下叶也可向内侧伸延。V形轮廓的形成是由于左上叶肺不张时左下叶背段代偿性膨胀,占据左上叶后部的空间。由于肺动脉和支气管的限制,肺不张的后缘受到牵拉作用,形成V形,尖端位于肺门方向。V形内缘与主动脉弓和上纵隔间的含气肺组织为下叶背段的一部分。在正位胸片上这部分肺组织与主动脉弓及不张的肺组织间形成了良好的对比,构成了主动脉弓旁透光带(即气镰征)的形成机制。而在此之前有学者认为此透光带为对侧肺形成的纵隔“疝”。
认识气镰征的影像及其病理基础有利于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水平,帮助我们理解其影像的构成。
左上叶阻塞性肺不张需与瘢痕性肺不张区别。瘢痕性肺不张在上叶多见于结核纤维化病变和慢性肺炎。左上叶肺不张近肺门侧有肿块形成S征者84.2%见于肺癌。肺不张的V形后缘在肺癌及支气管结核均可出现,无鉴别意义。左上叶肺不张V形内侧有肿块形成W后缘者对肺癌诊断有价值。肺癌的支气管狭窄范围小或为突然截断,还可见肺门淋巴结转移。支气管结核狭窄范围长,可累及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及肺段分支,肺内结核灶较多见。在检查方法上,主张2mm薄层扫描或重建有助于支气管狭窄形态的显示,而对于肺门无肿块者,CT增强扫描可显示肺不张影像内的肿块。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