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日记
邵医援鄂队员吴晓虹
/2/13第20天前几天上升的气温今天又有点下降,有点要下雨的节奏。5天前查房时,25床的婆婆拉着我的手,哭着说:“救救我……”,这个病人着实病情重,对氧气的需求高,两路氧供,勉强维持饱和度90%,气促,让她不能好好进食,心态也不好,总觉得自己患病是运气差,病情严重又不甘心,又有求生欲望。5天前我除了调整她的药物外,还好好地做了一通她的思想工作,鼓励她树立信心,给她喂了牛奶,告诉她如果她能好好配合我们,尽可能多吃一点东西,不行的话,多喝点牛奶或米稀,5天后她一定会好起来。果然,5天后她明显好转,今天尝试停止了她的高流量吸氧,只给了她储氧面罩,她的饱和度也能维持在92%以上。查房后科室医师们在一起探讨病人病情,博睿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我当时说是5天?我回答说“请叫我神预测”,其实5天只是一个大概的时间吧,我们的病人除了需要规范的药物治疗及最好的支持治疗外,我们还能做的就是要重塑他们的信心,给他们“真诚、信心和爱”,医院的宗旨。讨论好病人的病情,我们的医师不可避免地谈到了目前武汉的情况和我们的焦虑、担心。显然,医院的条件相比,这里总体的医疗状况是比不上的,因为这儿有一些医护人员有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所以大家谈到了万一我们医疗队队员感染了新冠,怎么办?万一进展到重症,又怎么办?对于这个话题,我其实很能理解也很有同感,也想过这个问题,于是我谈起曾看到的一篇文章《向死而生》,感觉很有哲理。晚上回顾今天,回顾来武汉20天来的所作所为,我记录着我的想法和感受:工作、忙碌着,也为武汉人民感动着,痛并快乐着!有付出,有收获,向死而生,但不言放弃!心中回荡的那句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自己加油吧!温情与感动
邵医援鄂队员沈枫锋
在武汉抗疫的这段时光,从来不缺乏温情与感动。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抗疫期间让我难以忘怀的点滴感动。犹记得我们医疗队初入病房时患者激动的神情,他们像是久旱的沙漠逢甘露,当我们全副武装给患者输液上治疗,我们听到了每一位在与病魔抗争的患者感激又感动地说:“你好,谢谢”。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被诊断为重症新冠肺炎,呼吸机维持氧饱和度只有90%(正常健康人不吸氧也有96%以上),病情危重,奄奄一息。当我们每一位护士给他洗个苹果,或是帮忙倒次小便,无论是多么细微的小事,神志尚清楚的他总是竭尽全力向我们表达他的感恩之情,向我们不停歇地敬礼。在这位老人生命岌岌可危的一刻,他仍然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向我们表示他最纯朴最善意的感谢。每每这位老爷爷向我致敬的那些时刻,我心底泛起了一层又一层不平静的涟漪,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让我对白衣天使这份救死扶伤、任重道远的天职也有了全新的感悟。3月8日下午,一个如平常一般忙碌的午后,一位几乎从不打铃的患有痴呆的爷爷竟按响了好几次铃。我们有些纳闷,询问他需要什么帮助。他说想要借用一下我们的手机,于是我们将病区内公用手机给了爷爷,只见他颤抖着手有些费力地拨了一串数字。电话拨通了,然而电话的另一头并不是这位爷爷想要找的人,我们猜测可能是拨错了数字。老爷爷没有放弃,他再次费劲地拨号,然而这次又是个空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流露出些许无奈。当他第三次匆忙地拨号的时候,有位队友说“爷爷,我们帮您打吧,您把号码报给我们就好”。这回终于成功拨通了,接电话的原来是老爷爷的女儿。他激动地拿起电话大声地说道:“女儿,节日快乐!”父爱高如山深如海,时光飞逝,我可以忘却自己的年龄,忘记我身处何方,但是只要是关于你的所有,我都一并记得。亲历武汉抗疫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任岁月蹉跎,光阴荏苒,定将历久弥香,刻入我的骨髓,成为此生最美好的记忆。贺小小压疮清创
邵医援鄂队员宫晓艳
贺小小尾骶部压疮边界已经很清晰了,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