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39岁。
主诉:上腹不适一年余。
现病史:患者一年前感上腹部不适,无明显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发热等不适,患者一周前做上腹部B超示肝胃间隙囊性占位,遂来我院。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力正常。
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
既往史:有剖腹产手术史,余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均阴性。
超声:无。
CT/MRI扫描:采用美国GE公司64排VCT进行扫描。平扫参数:电压kV,电流mA,层厚2.5mm,螺距1.:1,矩阵×;增强扫描参数:kV,mA,层厚2.5mm,螺距1.:1,矩阵×。对比剂为优维显(Ultravist,总量80ml,注射流率3.5ml/s,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后增强扫描。重建:必要时将5mm层厚的图像薄层重建为1.25mm层厚,然后在工作站上采用ADW4.3软件进行重建。利用VR、MPR技术重建以获得三维图像。
图1-2,分别为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CT值分别为69.84HU,73.35HU,73.21HU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C
该病例病灶位于肝胃间隙(见图1-3),边界清楚,密度均匀,与胃及肝脏均有明显分界,且临近胃壁未见明显增厚,黏膜完整,所以来源于胃的可能性不大,所以答案A、B不是正确答案。同时该病灶密度均匀,增强后密度亦均匀,未见明显壁结节强化,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CT值相仿,所以该病灶为囊性病灶的可能性大。所以答案是C。
问题2: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哪一项?(单选)
A支气管源性囊肿;
B神经鞘瘤囊变;
C胃间质瘤;
D皮样囊肿。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A
手术所见
肝胃间隙可见一大小约3*3cm的囊性占位,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
病理所见
病理诊断
符合支气管源性囊肿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上腹部CT增强是肝胃间隙可见一椭圆形软组织密度病灶,大小约2.0*3.5cm,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其长轴与肝胃间隙长轴保持一致。与肝脏及胃小弯脂肪间隙清楚。动脉期CT值约69.84HU,门脉期CT值约73.35HU,延长期CT值约73.21HU,三期CT值基本相仿,未见明显血管进入,亦未见明显壁结节,表示该病灶为囊性病灶可能,同时该病灶位于中轴线位置。
2本病例读片思路(1)发现病变与认证
本病例CT增强扫描发现病变较为容易,增强扫描也十分必要,有助于判定病灶有无强化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本病例基本征象为椭圆形、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病灶。
(2)定位诊断
本病例病灶位于肝胃间隙,与肝脏有明显的脂肪间隙,紧邻胃小弯侧,通过MPR示病灶与肝脏及胃小弯分界尚清,且邻近胃壁未见明显增厚,胃黏膜完整,强化均匀,提示病灶来源于肝脏及胃的可能性不大。
(3)定性诊断
患者无明显上消化道症状,且病灶位于中线部位,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三期CT值基本一致,且上腹部B超是病灶为囊性灶,考虑为病灶为囊性病变,且来源于肝脏及胃的可能性不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患者无明显上消化道症状,病灶位于中线区域,呈椭圆形,长轴与肝胃间隙长轴保持一致,与肝脏及胃小弯分界尚清,密度均匀,壁光滑,未见明显壁结节及钙化,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三期CT值基本一致,约70HU,提示病灶强化不明显,并含蛋白成分较高,应想到异位的支气管囊肿可能。
2鉴别诊断(1)神经鞘瘤囊变:腹部神经鞘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楚,边缘光滑,均有完整的包膜,具有典型神经鞘瘤的特征即易囊变,增强实性部分呈进行性中度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部分神经鞘瘤囊变呈厚壁和(或)伴有壁结节,囊壁厚薄不均匀,增强扫描厚壁壁结节强化。如神经鞘瘤完全囊变,两者鉴别有时会有一定难度。增强神经鞘瘤壁呈环形强化,而支气管囊肿囊壁强化不明显,此特征会有助于鉴别(见图6)。
(2)胃间质瘤:而肝胃间隙支气管囊肿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且与胃小弯有明显分界,而胃间质瘤与胃壁关系紧密,同时强化明显,所以两者容积鉴别(见图7)。
(3)皮样囊肿也称为囊性畸胎瘤:皮样囊肿的CT表现:形态规则,边缘清晰,囊肿呈液性密度,伴或不伴薄而均匀的分隔,囊壁厚薄均匀。增强扫描囊内分隔及囊壁可呈中度强化。囊壁钙化和囊内脂肪成分是其特征性表现,对诊断有重要价值。而支气管囊肿较少出血囊内分隔,囊内脂肪成分亦少见,增强囊壁强化不明显(见图8)。
病例供稿: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放射科冯翠、李震
专家点评
该病例最终病例诊断:“肝胃间隙支气管源性囊肿”。回顾本例临床与CT表现,将病灶进行分析,还是具备一定提示支气管囊肿的要点。该病灶呈椭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增强后强化不明显。提示该病灶为囊性病灶,同时该病灶位于中线区,均提示诊断异位支气管囊肿可能。但因腹腔异位支气管囊肿少见,诊断还是有一定难度。
支气管囊肿是一种呼吸系统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按发病部位可分为肺内型、纵隔型和异位型,其中异位型罕见;异位型可见于下颈部、腹膜后、大脑实质、鞍区、副鼻窦、椎管、脊髓胃壁等部位,总体来说,其基本上位于躯干及头颈等近中线区域,而四肢等部位尚未见文献报道;生长往往比较缓慢,起病隐匿,多在成年后才发病。
支气管囊肿多为单房,常呈类圆形及椭圆形,边界清晰,囊壁往往较薄,偶可见小的点状钙化;位于组织间隙内者其长轴和组织间隙走行一致,对周围组织形成推挤;囊肿一般呈水样密度及长T1、长T2信号;当蛋白含量高时CT像上则呈稍高密度影,在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如伴出血感染时,密度及信号可混杂;增强一般无强化,如合并感染则囊壁增厚并环状强化,但较为均匀,一般不出现壁结节;有些支气管囊肿可罕见为多房或囊内出现分隔,多个部位发病。但因腹腔异位支气管囊肿少见,需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和鉴别诊断知识,才能通过对少见疾病的诊断。
点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放射科胡道予教授
参考文献:
1陈正光,马欣,严洪珍,等.支气管囊肿的X线诊断及其组织胚胎学基础.临床放射学杂志,,14:
2SumiyoshiK,ShiminzuS,EnjojiM,etl.Bronchogeniccystinabdomen.VirchowsArch(patholAnat),,:93
3ChongyiS,MengY,DejunY,etal.Lumbarin-traduralextramedullarybronchiogeniccyst.EurSurgRes,,40:26
4张毅,魏翔,潘铁成.异位支气管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临床肺科杂志,,14:
5杨宝*.异位支气管囊肿的CT、MRI表现(附19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临床放射学杂志,,31:
快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