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狭窄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确诊丨经典病例25支气管源性囊肿1
TUhjnbcbe - 2021/7/17 15:45:00
行*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bcutexas.net/chaoliu/xinchao/1608.html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24岁

主诉:右肩胛间区及右上臂外侧疼痛1月余。

现病史: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右上肢疼痛。无恶心、呕吐,无双侧肢体无力,无发作性四肢抽搐。在外院就诊时CT检查提示:颈椎椎管内占位。

既往史:患者自幼年期左上肢呈爪形手畸形,右足内翻畸形。3医院(具体不详)行足内翻矫正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实验室检查: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V级。四肢及躯干感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角膜反射(++),双侧腹壁反射(++),双侧跖反射(++);双侧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双侧膝腱反射(++)。双侧Hoffmann征(-),双侧Babinski征(-)。双侧Kernig征(-),Brudzinski征(-)。共济运动双侧稳准,Romberg征(-)。

超声:无特殊。

CT/MRI扫描:检查设备为PhilipsBrillianceiCT,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枕外隆凸至主动脉弓,扫描层厚0.9mm、层间隔0.45mm,kV,mA,矩阵×;增强扫描:于肘静脉经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碘对比剂50ml,流率5ml/s,ROI置于降主动脉近端,阈值设为HU,自动触发,行颈动脉CTA扫描。观察图像:窗宽HU,窗位70HU。后处理技术采用病变区曲面重建及颈动脉VR技术,详见图像1~5。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C

该病例在曲面重建和轴位CTA图像上,均显示颈胸段椎体畸形,横跨该区段椎管内外占位性病灶,呈不规则哑铃形,相应椎间孔扩大;因此A、B答案可以排除。仔细观察病灶并测定椎管内外部分的CT值,发现尽管病灶略高于水样密度,但其内除了少许分隔外,实性成分不明显,未见明显强化,且受椎体骨伪影影响较大,故C为最佳答案。虽然D项看似也合理,CT值测定也较符合,但忽略病灶周围骨组织的影响,易导致误判。如图1~5。

问题2:该病例在CTA检查的基础上,再行下列哪项检查和技术更能提供定位、定性诊断信息(单选)

----------------------------------

A.颈胸段椎体正侧位DR拍片

B.颈胸段DSA检查

C.颈胸段MRI检查

D.颈胸段CT多期增强检查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C

该患者在行CTA检查后,宜进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范围自脑桥至胸3椎体,通过矢状位及轴位显示病灶与脊髓、硬膜囊和相应椎间孔的关系。肘静脉人工推注Gd-DTPA15ml,注射后10min行颈椎MR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的强化方式及病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如图6~12)。

在MR增强图像上,病灶部分位于椎管内,由颈6-7左侧椎间孔突至椎管外,其内可见少许分隔,椎管内外病灶均未见明显强化,脊髓受压向右移位,病灶下方脊髓纵裂畸形。故从提供病灶的血供程度及与脊髓、硬膜囊关系等信息来说,还是C项为最佳答案,并有助于该病灶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如图13~16)。

MR平扫:检查设备为GEsignaHDXt3.0TMRI,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脑桥至胸3椎体。常规矢状位SET1WI,TR.23ms,TE25.82ms,扫描层厚3mm、层间隔1mm,矩阵×,FOV24cm×24cm;矢状位SET2WI,TR.00ms,TE.50ms,扫描层厚3mm、层间隔1mm,矩阵×,FOV24cm×24cm;轴位SET2WI,TR.00ms,TE.61ms,扫描层厚4mm、层间隔1mm,矩阵×,FOV18cm×18cm。详见图像6~12。

MR增强扫描:肘静脉人工推注Gd-DTPA15ml,注射后10min行颈椎MR扫描。扫描体位及扫描范围同MR平扫。增强扫描矢状位SET1WI,TR.77ms,TE21.72ms,扫描层厚3mm、层间隔1mm,矩阵×,FOV24cm×24cm;矢状位SET2WI,TR.00ms,TE.50ms,扫描层厚3mm、层间隔1mm,矩阵×,FOV24cm×24cm;轴位SET1WI,TR.57ms,TE23.68ms,扫描层厚8mm、层间隔1.5mm,矩阵×,FOV18cm×18cm。详见图像13~16。

问题3: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影像学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

A.肠源性囊肿

B.支气管源性囊肿

C.表皮样囊肿

D.神经鞘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答案:B

手术所见:肿瘤位于C5-6水平椎管内,呈囊实性,瘤壁质韧,血供尚可,将脊髓推向右前方,并由C6-7左侧椎间孔凸向椎管外,肿瘤表面蛛网膜增生严重,与脊髓界限不清,切开肿瘤包膜,见瘤体内含无色囊液。在神经电生理监护下,部分切除肿瘤瘤壁,见脊髓受压减轻。

病理所见:送检不整形囊壁样组织2块,内外表面均呈灰红色,光滑,厚约0.1-0.2cm(如图16~17)。

病理诊断:“颈椎管内”小块纤维性囊壁组织,局部内壁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片内结构提示符合支气管源性囊肿。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曲面重建和轴位CTA图像上可见颈胸段椎体畸形,横跨颈5-7区段椎管内外可见囊性占位性病灶,大小约7.6cm×3.7cm,呈不规则哑铃形,边界清晰,相应椎间孔扩大。仔细观察病灶发现其内密度欠均匀,可见少许分隔,位于椎管外部分密度较低,测得椎管内外部分CT值为40.5HU、38.4HU、23.9HU。尽管病灶略高于水样密度,但实性成分不明显,CT值测定结果受椎体骨伪影影响较大。MRI平扫显示病灶部分位于椎管内,由颈6-7左侧椎间孔突至椎管外,形态不规则,SET1WI呈均匀脑脊液样低信号影,病灶后部弧形高信号影,T2WI呈均匀高信号,其内可见少许分隔,病灶后部仍可见弧形高信号。病灶下方脊髓可见纵裂畸形。增强MRI图像上,椎管内外病灶均未见明显强化,脊髓受压向右移位。尽管病灶椎管内外部分密度有一定差别,但通过椎间孔相连,强化特点也一致,应该考虑髓外硬膜外病变更为合理。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本病例CT和MRI扫描发现椎管内外病变较为容易,由于病变通过左侧颈椎间孔相连,尽管密度不完全一致,按一元论诊断思路仍应考虑为同一病变;CTA和MRI增强扫描可以显示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同时有助于判定病灶血供情况。本病例基本征象为横跨椎管内外、形态不规则、境界清晰、密度欠均匀、未见强化的囊性占位性病灶。

(2)定位诊断:本病例横跨椎管内外,相应区段脊髓明显受压右移,病灶下方脊髓纵裂。跨椎管内外生长的病变,首先考虑神经源性病变。本病例与食管左侧壁关系密切,与气管间距也较近,胚胎残余组织起源的病变不能除外。

(3)定性诊断: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24岁年轻女性,右肩部及右上臂疼痛1月余,神经反射多为亢进表现。CTA和MRI图像上,病灶均横跨椎管内外,形态不规则,用“一元论”诊断思维方式,容易考虑为神经源性病变。但患者存在脊柱侧弯及融合畸形、脊髓纵裂畸形,故不除外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疾病,病灶后方有少许蛋白或脂肪组织,加之与食管关系密切,与气管间距也较近,肠源性囊肿或支气管源性囊肿不能除外。尽管本病例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少许分隔,但实性成分仍不明显,测定CT值是有邻近骨伪影影响。CTA和MRI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诊断神经鞘瘤囊变时需谨慎。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例的特点为年轻女性患者,右肩部及右上臂疼痛1月余。CTA表现为横跨颈椎管内外囊性占位性病灶,呈不规则哑铃形,边界清晰,相应椎间孔扩大。其内密度欠均匀,可见少许分隔,位于椎管外部分密度较低,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患者同时伴有脊柱侧弯及融合畸形。MRI平扫显示病灶部分位于椎管内,由颈6-7左侧椎间孔突至椎管外,形态不规则,T1WI呈均匀脑脊液样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其内少许分隔,病灶后部可见T1、T2WI双高弧形信号影。病灶下方脊髓纵裂畸形。增强MR上椎管内外病灶未见明显强化,脊髓受压向右移位。由于其最大特点为横跨椎管内外,囊性成分明显,本病例术前考虑为“神经鞘瘤囊变”。但由于患者同时存在脊柱侧弯及融合畸形、脊髓纵裂畸形,加之与食管关系密切,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不能除外,但椎管内支气管源性囊肿为罕见疾病,因此,该病例做出术前正确诊断的难度很大。

2鉴别诊断

(1)神经鞘瘤囊变:本病例与神经鞘瘤囊变的影像学表现较为相似,最有特征的征象为横跨椎管内外生长,呈哑铃状。但囊变的神经鞘瘤常有一定的实性成分,增强扫描中等程度强化,同时不伴有椎体融合、脊髓纵裂等先天畸形。

(2)肠源性囊肿:本病例与肠源性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基本相同,均为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好发于颈胸段脊髓前方,也常伴发多种脊柱、脊髓畸形。CT上密度及MR平扫上T1WI信号均高于脑脊液,可有少许蛋白成分;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鉴别诊断需要依赖病理结果。

(3)表皮样囊肿:临床上以儿童多见,大多数局限于椎管内,腰骶段较为常见。CT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囊样低密度影,常低于脑脊液,囊壁可发生钙化,也可含有蛋白成分;MRI通常呈椭圆形,上下范围较长,当含较多脂肪或角化蛋白成分时,T1WI及T2WI常有不均匀双高信号区;增强扫描也不强化。可合并脊柱和脊髓畸形。

病例提供:西安医院医学影像科王渊

专家点评

本例病例的最大特点为横跨椎管内外生长,呈哑铃形改变,且椎管内外部分密度不均匀,尽管其MR强化不明显,但仍易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囊变。如果注意到患者同时伴有椎体融合、脊髓纵裂等先天畸形,加之实性成分不明显等特征,需要考虑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

支气管源性囊肿和肠源性囊肿均属于前肠内胚层囊肿,不伴有其他胚层结构,典型部位为颈段或上胸段椎管,常存在椎体发育畸形。如果前肠内胚层囊肿内壁主要衬以呼吸道上皮组织(含有纤毛),称为支气管源性囊肿,如果衬以消化道上皮,则为肠源性囊肿。所以支气管源性囊肿和肠源性囊肿在影像学上无法鉴别,需要病理学最终确诊。

快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确诊丨经典病例25支气管源性囊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