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迎罡下照”(罡指天罡之气。天罡有两个说法,一指北斗之天罡,这里指的是头顶上方的镇星,把镇星的罡气引下来。)“纯行三才卵守。”(用天地人三才把人包起来。)“中无他念杂入而已。”(“混化”指的就是把罡气引下来,把身体照住,天地人在一起,没有杂念,这就叫“混化”。实际就是把外气引进来,在身体里边混化。他虽然没讲什么外混元,实际上是把外气引到身体里边来。)“太虚氏曰。此是无上上乘丹诀。然可心领。不可言传者。”(沈太虚说,这是个无上上乘丹诀,不可言传。其奥妙在那里呢?主要是指把罡气引下来,往下一照,无形无象地照,也是用天地虚无之气来照。“虚无”是什么,虚无这个词讲不清楚,就说不可言传,只能用心来领会。)“我师泥丸氏。述授余曰。是真太上心传。而入手务先止念。”(混化是真正的太上心传,入手功夫必须先止念。所谓止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指念头要专一。)“或预存运用。继事存思。”(或预先运用——实为运周天,或沿着某个事物去想。他在这里把这些都神化了。后边的功夫和“迎罡下照”就不是一回事了。说明闵小艮的书搞得庞杂了。)“尤要明夫宗旨。宗旨惟何。知还知返而已。盖还乃还元。返乃返本也。”(根本的是要明宗旨。宗旨是什么?即知道“返还”——意为“返本还元”。)“苟昧道本至虚。体本至无。则还失其还。返失其返。此而还返。不犹南辕而北辙乎。”(如果迷昧了“道本至虚”,“体本至无”,就失掉“返还”的意思了。要知道,“返还”应返还到道上去。道是什么?道本来就是虚无的,要返还到虚无上去。这是天仙功夫的根本。外边的混元气是虚的,意元体也是虚的,二虚结合,仍是虚无。要把肉体的东西放开。如果忽略“道本至虚”,再练也是“还失其还,返失其返”。这样搞,就“南辕北辙”了。因为它没返还到虚无上去,搞错了。这叫“续返还丹”。)“宗旨一明。始可从事有为。不为有为棘手。而头头合道矣。”(宗旨明白了,练功才能练好。可是以后一练功,一般人想虚无,去照,但不会照,照不着。天仙家也有具体方法——称为“有为”的方法,和其他的道家功不一样。他们也运周天,但不是象炼丹那样去搞,是走虚无的,走虚无之气。这样练,即使是有为功夫也不会棘手了。这说明,他们练功也还有周天的东西,但不是为了搞结金丹、炼精化气……他的气是从虚无中来,走虚无的。)“其诀。在知假法也。假法惟何。或由假虚以涵实。或由假实以煅虚。是两法门。皆属假幻成真之法。”(诀那个方法是假的,以后具体方法都是假的。假的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假虚以涵实”,我们假借想一个虚,这个假的虚和真正的虚并不相等,以假的虚把人实实在在的实涵住;一种是“由假实以煅虚”,我们人体是实的,这个实也是个假的,用人体的假实来炼身体里边的虚。这两种方法都是可以入手的,但目的都是为了炼那个虚。过去讲“借假修真”就是这个意思。)“要皆引入究竟。执一以持。皆名执著。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你要是搞一个,或光要一个假或一个虚,或只要个实或只要个虚,这就执着了,这是“不明道德”。)“世之丹书。皆本*老。莫非致中宝筏。而各宗其宗。不识汇参。适足贻误。动有毫厘千里之差。我宗溯自秦汉。直承单传。始自关尹。吕祖承之。宗旨复振。既而中晦。我师泥丸氏承之。炳得窃袭。(炳乃太虚名派)自惭德薄。第谨识授。学者得之。务望参诸道籍。证诸佛经。不立有无。一循道体。而事兼存导。尤必造至自然。庶几不负所示云尔。”(这一段话是说,他这宗是从关尹开始的。这个讲法就有点杜撰了。关尹往下传,传给谁了?“吕祖承之”,关尹子到吕祖这中间相差有多长时间啊!道家有些门派为了把自己这一派说得最正统,就越古越好,一直“古”到老子。关尹子是令老子作《道德经》的,从而说明他这一派是最高的。其实,很难说是从那个时候传下来的。但有一点他讲得是最好的,即“不立有无,一循道体”,但又要从具体上“而事兼存导”,即做的具体方法可存思、导引。你既然虚无嘛,你就只走虚无就行了。不行,好多地方过不去还得有具体方法。咱们智能气功本来练混元气,练意元体,具体方法就是“捧气贯顶法”、“三心并站庄”、“形神庄”、“五元庄”,这些都是具体的方法。通过具体方法是练那个最根本的气,练那个意,练那个虚。第一句“师曰混化”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第二句:“天仙功夫”(混化就是练天仙的,张紫阳讲:“修仙须是修天仙,唯有金丹最底端”。修仙一定要修天仙。“天仙”怎么解释?)“仙有五等。按即天仙、水仙、地仙、神仙、*仙也。”(过去说仙有五种,其实什么仙也没有。还说修炼能修成仙,这也是过去宗教界的一个悲剧,弄了这么多的虚词,最后谁也没能到那里去。沈一炳、闵小艮的老师——沈太虚,他的岁数也不太大,有人说他活了59岁,有人说他活了70多岁,到底活了多大岁数也不清楚。他说,玉皇大帝跟我说了,让我当神仙去。到哪去当神仙?谁也没猜着,是当南岳恒山的神仙,管南岳恒山,跟土地爷差不多。这是真的吗?不是,实际是他练功的时候出的幻觉,说南岳恒山的神仙都归你管。恒山有几个神仙?没有几个。这些,你只要仔细看看道书就能知道他们的错谬在那里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学者萧功秦曾感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了死亡教育。
本文已获拾遗(ID:shiyi)授权转载,作者:拾遗。
01
“北医”教授王一方讲过两个遭遇:
一位高级干部,好喝酒,
一喝就两瓶茅台,犯两回病都被抢救回来了。
第三次犯病,没救回来,死了。
其儿子不依不饶,找医生大闹:
“他怎么会死呢?我从没想过我爸会死。”
王一方说:“你怎么会从没想过你爸会死呢?不管你爸是谁,你都应该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
还有一个老人,已经96岁。
去医院检查后,医院给个说法。
王一方只好实话实说:“你可能不行了。”
老人火冒三丈,要打王一方:“说话不吉利。”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
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
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02
我七岁时,外婆意外中风去世。
去世前三天,我被带到她病床前。
没有一个大人告诉我,外婆已经生命垂危,
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后一面。
我被匆匆带去,又被匆匆带走。
直到外婆下葬后一个月,我才知道她死了。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愤怒和哀伤,
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我,恨了父母整整半年。
那一个月,我趁父母不注意时,
就会把外婆遗照藏在书包里,背着上学。
我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欺骗:“外婆还在。”
大人们以为把我和死亡隔离是对我的保护,
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对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人为什么要死亡?”
“人死后会去哪里?”
“为什么死掉的是他,而不是别人?”
当孩子们忽闪着疑惑的眼睛,
将这些叮当作响的问题摆在家长面前时,
我们不是搪塞回避,就是胡乱作答:
“他在睡觉”“他去旅行了”“他上天堂了”……
结果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惧。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03
死亡教育已在欧美发展得相当成熟。
这种教育首先是从各种书籍开始的。
比如像《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样的绘本。
书中讲了一个男孩,他叫艾斯本。
艾斯本最喜欢的人是爷爷霍尔格。
一天,霍尔格突发心脏病而猝死。
艾斯本伤心极了,哭个不停。
那晚,爷爷回来了,坐在橱柜上。
艾斯本很奇怪:“爷爷,你在干什么?你不是死了吗?”
“我也以为我死了。”爷爷说。
艾斯本说:“噢,你变成了幽灵!”
艾斯本有本关于幽灵的书,书上说,只要幽灵愿意,就可以穿墙而入。
“那我也来试一试。”爷爷说。
他穿墙走了出去,然后又走了回来。
“爷爷,你真成了幽灵,太好玩啦!”
于是,爷爷每晚都来找艾斯本玩。
然而有一天,爷爷叹气说:“我一点都不快乐,我不能总当一个幽灵吧!”
他从书里得知,如果一个人去世时忘了做一件事,就会变成幽灵。
“我想了好多天,就是想不起是什么事。”
为了帮助爷爷,小艾斯本和他一起想。
爷孙俩回忆起了很多快乐的往事:
他们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时差点吐了;
他们在花园里挖了一个大坑种树;
他们在看一场电影时呼呼睡着了;
…………
“我想起来了。”爷爷突然大叫。
“什么事?”艾斯本问。
“——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爷爷说。
爷爷和艾斯本都哭了。
“再见——”最后,爷爷穿墙走了。
艾斯本不停挥手,目送爷爷消失于黑暗中。
这样的书籍就是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明白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这是生命的定数,
是这个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
生命到了这里,就该让它自然地离开。
04
死亡教育不仅存在于欧美的书籍里,
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学科,
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潜移默化着。
医学博士朵朵讲述过一段亲身经历:
年,她到纽约读医学博士,
老公也被公司调到美国总部上班。
于是,6岁儿子成成便被接到美国上学。
成成入学一周,朵朵便接到了老师电话,
“周三有堂死亡教育课,希望你陪孩子参加。”
“死亡教育?”朵朵吓了一大跳。
但那天,朵朵还是去参加了。
原来,是同学们集体养的兔子“花生”死了,
老师要给它开一个追悼会。
“花生的离世,让很多同学很悲痛,
当然也有同学表现得事不关己。
这两种情绪其实都是不对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给花生做一本纪念册,
大家可以把平时给花生拍的照片,
想对花生说的话都收进这本纪念册里。”老师说。
孩子们忙活一阵后,纪念册做好了。
老师一边翻相册,一边对孩子们说:“花生在生前得到了你们细心的照料,
离开时它带着满足的笑容,
你们给了花生一段幸福的生命之旅。
花生生前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离开后你们应该感激并肯定它曾经存在的价值。”
孩子们听着,一个劲地点头。
朵朵问儿子:“兔子的死,你是怎么想的?”
“刚开始我很难过,但听老师说后,感觉兔子离开是很正常的事,就像花儿最后要枯萎一样!”
看着儿子课后能平静地面对生死,
朵朵不禁赞叹死亡教育课程的神奇。
“妈妈,我可以养一只小白兔,也叫它‘花生’吗?”
“当然啊!”朵朵欣慰地点点头。
转眼就是年,儿子读三年级了。
4月的一天,成成放学回家后说:
“妈妈,明天需要您陪我去趟殡仪馆。”
第二天,朵朵带着儿子来到殡仪馆。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她依然被震撼了。
殡仪馆广场正中,躺着一口黑色棺材。
一位牧师站在棺材旁,微笑着说:
“有哪位家长愿意进棺材体验一下?”
话音刚落,人群中就是一阵骚动。
儿子紧紧扯住朵朵衣服,示意她不要举手。
但儿子的举动,反倒激起了朵朵的欲望。
朵朵举起手,牧师点了她的名。
此时,广场响起《寂静之声》,
朵朵在众人注视下,慢慢地走向棺材。
儿子紧紧拉住她的手,越攥越紧。
朵朵挣脱儿子的手,躺进棺材,
“最后”看了看这个让她留恋的世界,
然后深吸一口气闭上了眼睛。
就在棺盖合上一刹那,成成撕心裂肺大哭:
“妈妈!你快出来!你不能丢下我!”
听到儿子的呼唤,朵朵的心为之一沉:
“如果我真的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
儿子该怎么办?父亲该怎么办?”
想到这些,朵朵不禁流下了眼泪。
十几秒钟后,牧师打开棺盖,
朵朵睁开眼睛,恍如隔世,庆幸活着真好!
儿子扑过来,紧紧抱着朵朵:
“妈妈,我保证,以后会更爱你,会更加听话。”
朵朵搂着儿子,窃喜不已。
这样的死亡教育在美国很普遍。
牧师说: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
05
作家张丽钧也讲过一段美丽经历。
那年,她跟团到德国旅行。
早上起来遛弯时,突然发现:“离旅馆不到米的地方就是一个墓园!”
同行者愤愤,说安排住宿的导游太混蛋了。
吃早餐时,张丽钧发现旅馆也住了很多德国人。
“我们才知道,德国墓园多建在城镇*金地段,他们不怕*,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
他们的墓园好美呀!
有根的、无根的鲜花触目皆是;
高大茁壮的苹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
苹果树下,是一条条原木长凳。
长凳的边缘还发着幽幽亮光,
这是人们常年光顾弄出来的“包浆”。
德国人去墓园祭奠时,还常带着书,
坐在长凳上,为死者诵读美丽的诗文。
看到这样的情况,张丽钧感叹不已:
“徜徉在这样的墓园里,我没有恐惧感,
相反,这里静谧安适的氛围,
竟让我生出恋恋不舍之情。
于是,我在这个墓园里留了影。
那张照片,至今都是我的最爱。”
而中国的墓园一般都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
充满了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阴森气息。
没人愿在这里安放长凳,安放了也不会有人来坐;
只有在那个法定假日里,大家才来意思一下:
看重金钱,就送去面值大得吓人的冥币;
看重美食,就送去画在纸上的满汉全席;
看重奢华,就送去纸糊的别墅豪车。
欧美墓园常常与住家比邻而居,
而中国墓园则建在远离人烟之处,
欧美人祭奠亲友时常送鲜花书籍,
而中国人祭奠亲友常送钞票俗物,
两者的巨大差异,彰显着我们“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6
学者萧功秦和一位留美朋友,
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时发现一个问题:
“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追求,
与西方人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
那就是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
都喜欢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
只要中国人在一起,
无论是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还是旅美华侨,
都非常实际,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乐,
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
在世俗生活享受方面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
欧美人,也有不少关心物质生活,
但是更多的人在追求其他东西,
“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物质享受方面相当随便,
有的人成了亿万富翁,但生活十分朴素,始终开一部普通的车子。
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
物质生活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
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自己觉得值得追求的价值。”
有一次,萧功秦的自行车坏了,
修车时,车架上的《西方哲学史》掉下来,
给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
他突然像发现外星人似的看着萧功秦,
“都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读哲学!”
萧功秦感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
原因很多,但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了死亡教育。
07
乔布斯一生颠覆了四大行业:
用iMAc颠覆了电脑,
用PixAr颠覆了电影,
用IPod颠覆了音乐,
用iPhone颠覆了手机。
正如iPhone开启智能手机时代一样,
这四大颠覆,各自都开创了一个时代。
乔布斯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因为17岁时,死亡教育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
“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
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
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
如此才有了震惊世界的四大颠覆。
所以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08
乔布斯为何说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
“很多时候,尽管生命依然在进行新陈代谢,
但我们并没有活着,或者说并没有真正活着。
只是在死亡刹那,或经过死亡体验后,
我们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生命。”乔布斯说。
为何说经过死亡体验后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
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
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
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
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
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乔布斯说。
孔夫子有句老话:“未知生,焉知死?”
就是说生的事情还没搞明白,谈论什么死?
但死亡教育开启了新角度:未知死,焉知生?
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西方人追求的活法:向死而生。
09
作家曲冰讲过某电视台记者袁君的故事。
那是年,一位富豪的妻子找到袁君,
“想请您给我老公主持葬礼。”
抑郁症,夺走了他老公45岁的生命。
读完富豪的生前日记后,袁君深深震撼。
他决定在这次葬礼上做一件事情。
那天葬礼上,袁君公布了富豪一天的开销:
这个数字还不及中产之家小孩子一天的花费。
“他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飞机上,
不是在自己会议室,就是在别人会议室。
天天应酬,天天开会,天天拼命赚钱,
但他并没有享受到金钱带来的愉悦。”
他最大的快乐竟来自于一次汽车抛锚,
“我让司机等拖车来,自己步行去公司。
那天太开心了,我在路边看到了迎春花。
如果没记错的话,我上一次看见它,
应该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年,
同学们看到迎春花开了,一起去踏青。”
那一天,葬礼结束后。
另一位参加葬礼的富豪握住袁君的手说:
“谢谢您,这场葬礼让我的灵*开了窍。”
那一天,袁君回到家后,
没有像平常一样看片子找选题,
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厨房,做好饭,
然后在楼下等老公和女儿回家。
“这场葬礼,也让我的灵*开了窍。
幸好我还有时间、还有健康,
还能好好地善待人生和生活,
好好地善待每一个重要的人。”
10
年,心理学者陆晓娅,
在北师大开设了“生死课”,
教导学生认识死亡,认识生命。
一开始,她并没抱什么希望,
因为中国人太忌讳谈论“死”了,
“没想到来听课的学生会这么多。”
她对“生死课”的作用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
但没想到它的作用竟然会这么大。
“陆老师,上了这个课,我重新拿起了画笔。”
“陆老师,我去报了个架子鼓班。”
有一位学生,学了别人很羡慕的专业,
但她自己却很抑郁,觉得毫无意思。
上了“生死课”后,她学起了烘焙面包。
烤得非常漂亮,还教给许多人。
她一下子变得开朗起来,“我找到了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去画画不一定要成为大画家,
去学架子鼓不一定要成为伟大鼓手,
去学烘焙面包不一定要成为糕点大师,
而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生命热情。
“我什么要开设‘生死课’,
就是想通过讨论死亡,帮助学生找到热情所在。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起责任来,
需要去寻找能够让你燃起热情的东西,
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这就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
11
在《西游记》中,
我们大呼过瘾的情节之一,
就是美猴王火烧阎王府,勇销生死簿。
我们惧怕死亡,因而妄想逃避死亡。
但正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
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
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一、总论大小乘修空,及密乘修大手印、大圆满、禅宗,皆属解脱道。解脱道对贪道而言。此二分道虽在密乘,然大小乘修空,亦属密乘解脱道之基础。解脱道所重者在见,贪道所偏者在气。故须了解解脱道、贪道修法之差别。(一)当先知小、大、密三乘各种见地之不同1、小乘修空根据人无我见——了知补特迦罗无有自性。从此修证,得解脱四果,取偏空涅槃。2、大乘修空根据无生见——了知一切法无自性。用多门观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破小乘之专执人无我,而于四谛十二四缘着为真实。又破大乘唯识宗之执着识相,而决定:心、境一切诸法,唯是无生。3、大手印根据俱生智见——此见亦名法身见。了知一切诸法,即此无生、俱生之明体。于此明体,保持之、坚固之、运用之、纯化之,不必别修转舍转得之各种对治,亦不用八不争多门辗转观察,一切法从其明体,本为俱生智故。4、大圆满根据本净见——此见亦称大圆满见。一切诸法从本清净,无有生死涅槃等分别垢染。无缚、无解、无修、无证,自生自显,任运自如。即见、即修、即行、即果,即于诸法起时,刹那自性大圆满。5、禅宗不立任何见,有以果德机用显露——禅宗不立文字语句,不许有肯路,不许有迟疑,不许有定功,不许有领会,直以证量授受,以证量显现体用。(二)次当知小、大、密乘各种修空的作风不同1、小乘修人无我空,重在分析。2、大乘修空,因同时必修六波罗蜜及四摄,故成就时间甚长,接近众生甚密,故染污缘重,易生魔障。如遇犯戒众生,与彼同饮一河之水,经云亦受染污,然在菩萨,明知如此亦甘为之。又以救赎众生,不惜生命,世世为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故令时间拖延。此其修空之作风本身有别于密乘也。3、大手印修空之作风,有教授,有传承,有灌顶,亦有次第,分四阶段以修习之。与双身法配合,则使身体化光。4、大圆满不立四瑜伽,极其顿超,但重在本来清净见。与脱噶配合,亦能使身体化成虹光。5、禅宗重在机用透彻,连本来清净见亦不用之,捧喝之下,令人立地成佛。如上见地、作风两者,为此五事综合地、粗浅地分辨。兹特于下列分论中,作分级地、微细地分辨。二、分论此中显密修空之分辨,小、大乘修空之分辨,大手印、大圆满之分辨,大圆满与禅宗之分辨,层层比较,高下、顿渐、半满,自然明剖彻见矣。(一)显教修空与密教修空之分辨治学有两重功夫,皆不可少。首当会通,了知各各之同相、总相。譬如五事中,皆以空性为唯一条件。小乘修空。其空性之性质,非不同于大乘;密乘中三种修空,亦非别有一空性之性质。故宗喀巴祖师竟敢言小大乘之差别在福,不在修空性。然彼只知会通,故次当明辨。经过博学、审问、慎思,然后有才能智力去明辨之;明辨有素,切知各别之异相、别相,乃能把握其特优之点,身体力行之,故终之以笃行。是故在笃行之先,必须过一番明辨功夫,才知自己之足跟,究竟能够点在何等田地,方不自欺,方不自夸,方不自馁。显教修空,是依戒、定、慧通常进程,可谓因乘修空;依八不、四句,如理推究之。故其为其期甚久,为力甚多,为效甚微。密乘修空,有灌顶及果位方便,故称果乘。由上师成就果位之功德,施以果位之灌顶,传以佛在果位证取空性时之最大经验、最近证量、最快方便,使弟子立地得见明体,而且趋大印。则空性不属理论而属证德,是以快捷。有如火箭、雷达、飞机,此其大别者一。显教修空,而同时在缘起上修六度、四摄,与空性配合;试试错错,不必丝丝入扣,针针见血。菩萨牺牲生命多历年劫,以能先度他人为主旨。密教修空,同时在缘起果位实德上,有各种手印、咒语、方法、观想。凡佛在证果时所有经验,皆在密乘中传授,因显教所未曾闻,所未曾见,所未曾行者,不一而足;故于缘起上,密教尤快于显教者万万倍。且显教所有特点,实已作为密教之基础。但有修显而不修密者,绝无修密而不先修显者,此其大别二。(二)小乘修空与大乘修空之分辨1、小乘修空重分析,大乘修空重当体。小乘因重分析,分至极微不可破,于是极微之执犹存。又有二语为小乘惯用者:“外境极微无方分,能持心亦刹那无分。”于是内外皆不可破。在时间上,则唯许过去、未来为空,而现前之时间为实有。大乘则一切法当体全空,三世皆不可得。其空性不待分析方空,其自性从本以来为空性。故曰:“一切有为法,本来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真实义”。不待分析,当体本空。小乘所举瓶碎则瓶空,心所执此瓶相亦空,此种分析之空,大乘不取。2、小乘因配四谛之苦、集,而欲借空性之观,以逃避有苦;或配无明系统之十二因缘,而修逆行之灭谛,亦必借空性以灭之。此为一种消极空性之修法。故《俱舍论》及马鸣(小乘)所造《净化论》,所引佛圣教量修空各喻,如牛、婴、火等,皆有逃避之辞。如云:“某家见牛在途,误为已有,其后发现此牛实官家所放,非实我牛,急将牛放释,而自逃避,恐被官家擒去。”比喻我法本空,今执无我,必被人擒。此盖与苦果二谛配合,谓无明我执,实为苦本,故必除此我执,以免苦集。然大乘修空,重在空性同体,而配合无我利他,以发起同体大悲、无缘无悲。于是行六度,以三轮皆空;用四摄,而小我自灭,故有积极之修法。3、小乘依业感缘起而配合空性,重在守戒。大乘用真如缘起,而出生如华严宗所提倡之缘起实德十种玄门,由是积集福慧资粮而圆满菩提;故所证者为大乘涅槃,而非小乘罗汉四果可以比拟。按缘起与性空,一而二、二而一者,未有修性空而不修缘起者。亦未修缘起而不修空性者;惟其修空性有差别,是以修缘起亦有差别。(三)大中道修空与大手印修空之分辨大中道一名词,见诸贡师主译《祝拔宗大手印解析》文中,彼中云:“大中道为因,大手印为道,大圆满为果。”其所谓大,盖配合下二者而言,实则即指般若乘之中道也。然就此因、道、果三字,已有极强烈之比较观矣。显教属因乘,密教属果乘,已见显密修空之分析中,不必再赘。然以祝拔宗等大手印书,每每以显混密,故不得不详为指出。1、般若乘大中道依八不、四句、十八空、八喻等方法修习。由理推究,即境作观。大手印以显教修空作基础,进而取得如法灌顶,而依加持力得见明体;由此起修,故为果位修持,功德大异。2、般若乘必杂修四摄、六度,方与所发菩提心,令他先成佛,我后成佛主旨相合。金刚乘则重彻底出离,闭关专修,发“为度众生愿成佛”之心,务令剋期证得,究竟利他。故不杂修治病、同事等染污因缘。具详《苏悉地经》,以九断修空,十分严格,故能取证。3、般若乘依渐次次第,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此属通途。及其修止,亦必先修止,后修观,最后止观双运。金刚乘之大手印,得见明体,方可起修。明体之中,止观本来双运,明即为观,体即为止;故在初修专一瑜伽时,已属止观双运矣。《祝拔宗大手印》以专一瑜伽为止,离戏瑜伽为观,实属大错。依拙见:专一者,谓专心住于大手印之明体上,此中并无能修之止,及所修之境。明体自生自住于其本体上,故为果位修空之法。离戏者,虽执着明体之戏论,而非离空性观察寻伺上之戏论。4、依止、观双运起修,则属直径式之进行,前后相续进行故。依明体起修之大手印,是圆周进行。每一瑜伽是一圆周。初依明体时,即具有法身见等流因,其后每一瑜伽,依次实现。初于空性法身之范围无可增加,特于空性法身之内有智力光明,逐渐增进,乃至成就真正法色二身无分之佛位。其明体之体,即法身;其明体之明,所起缘起智光,即色身。显教中道修空,修一分,证一分。故菩萨初地,不知二地境界。通常所谓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故其因乘路运,不可与密宗金刚乘大手印道相比拟。如乘汽车,各站各地明显经历,此属显教;如乘喷气式飞机,则鸟瞰大地,一目了然,不劳各站仔细留恋观览也。5、又密教所采之喻与显教者“能喻”虽相同,如大手印一味瑜伽所引水波、水冰、睡梦等喻,虽亦见诸般若经中,然其“所喻”则大有别。《祝拔宗大手印》及红教无垢光尊者之《虚幻休息法》未曾指明,致令*教批评。拙书《大手印教授抉微》则已指明。其“所喻”者,在道即指空性而已,实为纯理的;而《祝拔宗大手印》之“所喻”,则指明体与妙用,实为证量的,而非惟纯理的。所谓水波者,水指明体,而波指一味之妙用。6、大手印之无修,指在光明空性缘起妙用上之无修垢。中道亦称无修,指在空性上之无修,指在断烦恼证菩提上之无学位。其证德必接近成佛之位,极难达到。大手印由灌顶力、加持力、法身果位实德之力,直接加持,其无修之位较易接近。无修之理论相同,无修之内容大异。若配三灌之空乐不二而进入无修,则果证大乐智慧身佛,根本为中道之显教所未曾闻,所未曾证。7、般若乘修空性,配合三轮体空之四摄六度修,既将修时展缓,不依令他先我成佛之愿力无尽,更无意乐将成佛之期缩短。反之,金刚乘修空性,除免于上述之迟缓原因不计外,又有其他加速方便,为般若乘所绝无者。如大手印之四灌,有初灌、二灌之加速果位方便,不惟具足般若乘修空依心方便,亦且加上金刚乘果位依气方便。如专论解脱道,亦必经初二灌之各种方便乃直修大手印;如兼及贪道,则更有第三灌之阴阳二气之方便,加速之力更强。大手印虽属解脱道之一,然第四灌者,原本第三灌出生,则贪道亦非无大手印也。特诸大手印加行中,方可列入初、二、三灌等法,不可如各译本中,直以修气为大手印正行,此点拙著《大手印教授抉微》已详述矣。8、般若乘真如缘起,虽不如唯识宗之赖耶缘起,偏重在心,而真如之理虽不限于心,然而真如妙心等词,在在皆与心配合而言。窃尝解此种心字,但指真如之精华,非专为心灵之心,而自别于他物也。真如缘起,本指万法,非一指心法。色法心法,皆包括在内。是以在般若乘中观理论上,非别色法而专指心法,乃心法、色法兼具。余所谓“三界唯缘,万缘唯空”,以显然别于唯识家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然而在实修上,并无建立五大气修法。大手印虽属解脱道,亦未必修五大气法。然其阶次,在初灌、二灌,或经三灌,或不经三灌,总有修气之加行。全其哲理,明明属金刚乘而金刚乘则明明标举六大常瑜伽,亦称六大缘起。故大手印在正行中虽不修气,在加行中,早有修气之基础。加以大手印定力加被,开中脉,融五气,化五光,亦果上必有之事,非般若乘所可乐受也。(四)大手印与大圆满修空之分辨大手印、大圆满二法,皆属无上瑜伽修空果位方便。在传承上言,大圆满出自红教库藏之法,*教认为非真正印度之传承,而否认之。大手印在*教虽不轻易谈及,然非不承认。库藏之法,非全不可信,亦非全然可靠,因后世伪造者,亦复有之。然吾人可以理观察,依法推究,其真正之法宝,固自不同。本文非专论库藏之真价值,特因大圆满本身,属红教库藏之法,不可不略论及。作者欲令读者对于大圆满能生信心,故先为介绍如此。至其优于大手印处,观贡师所云:“大手印属道,大圆满属果”。可以想见大概矣。”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