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鸿*
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
最近,林江涛教授等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重视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适宜人群及作用机制研究”的文章,该项治疗技术建立在气道平滑肌增生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哮喘急性发作的因素之上,通过射频消融的方法削减增殖和积聚的气道平滑肌,以达到阻断气道平滑肌介导的支气管收缩反应,减少急性发作。笔者读后获益匪浅,医院并未开展该项治疗方式,但觉得很有意思,遂跟大家分享。
文章提到,目前治疗哮喘的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白三烯调节剂和抗IgE单抗等,但均无法逆转哮喘引起的气道重塑和从根本上阻止重度哮喘患者病情迁延恶化。临床上亟需一种可以有效控制重度哮喘患者症状的治疗手段,以减少哮喘的急性发作,改善重度哮喘患者的生命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支气管热成形术应运而生。
年美国FDA批准将支气管热成形术用于治疗18岁以上、应用足量ICS+LABA仍无法有效控制症状的重度哮喘患者。年,欧洲批准了支气管热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年新版GINA指南提出重度哮喘治疗可考虑支气管热成形术,年BTS/SIGN英国哮喘管理指南和年ERS/ATS重度哮喘国际诊治指南中也相继提到该项技术的应用。
我国于年也正式批准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目前国内仅有几十家中心开展,共积累了多病例,还有比较多的问题。在林江涛教授带领下,医院呼吸内科于年3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度/难治性哮喘,目前该技术团队已完成例次支气管热成形术手术,是国内乃至亚太地区开医院。
患者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患者的选择无疑是支气管热成形术未来研究的焦点。只有合理选择患者,确定最佳的适用人群,才能使这项技术的获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大多数哮喘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只有少部分难治性哮喘患者可能需要药物以外的治疗手段,比如支气管热成形术。所以,目前倾向于将支气管热成形术用于应用足量药物后哮喘仍控制不佳、肺功能在可耐受的范围、不合并其他可能明显增加操作风险的基础疾病的患者。
选患者时需明确以下几个问题:患者症状是否确实由哮喘引起?哮喘控制不佳是否已除外环境致敏因素?合并症是否得到充分控制?药物治疗方案是否到位?只有当上述答案均为“是”而症状仍控制不佳时,才可考虑使用支气管热成形术作为进一步治疗的手段。
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生死攸关
如果患者拟行支气管热成形术,那么术前应将哮喘控制至最佳水平。该文章特别强调:支气管热成形术的成功与否,虽然依赖于操作者水平的高低,但更重要的是围手术期的管理,尤其是患者的选择、术前的评估和术后的患者管理。应改变以往“重手术,轻管理”的观念。
由于该项技术较新,国内开展单位不多,经验更是少,所以目前尚无任何诊疗指南可对支气管热成形术术前、术后管理进行规范的指导。林江涛教授同时表示,他们的团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参考既往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正积极撰写“支气管热成形术围手术期管理规范”,不日即将发表,希望对临床有一定借鉴意义,也欢迎各位同道拾漏补遗、共同探讨,对规范进行完善。
重视支气管热成形术并发症的防治
毕竟是有创治疗方式,并发症不容忽视。目前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支气管热成形术后患者易出现咳嗽、胸闷、喘息、痰量增加及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也可出现发热、头痛等非典型症状,咯血、黏液栓、肺不张等也偶见报道。目前普遍认为支气管热成形术不会导致支气管结构远期改变,但术后长期并发症的报道仍十分缺乏。
最后,该文指出:我国同道已与全球同步,申请并已启动“中国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支气管热成形术的登记研究(NCT)”,期待重要研究结果的早日发表。希望更多的难治性哮喘患者能从该项技术中获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