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狭窄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百例之约1周期病灶缩小70晚期肺鳞癌
TUhjnbcbe - 2021/6/18 16:12:00

近十余年来,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领域发展迅速,相反在鳞状NSCLC领域,由于缺少驱动基因突变,靶向治疗效果远远不如非鳞状NSCLC,治疗方法的欠缺导致患者长久以来无法获得理想的预后生存。在今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类含铂双药化疗一线治疗鳞状NSCLC的关键Ⅲ期RATIONALE研究公布了其中期分析结果,达到了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研究终点,为我国鳞状NSCLC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本期将分享2例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鳞状NSCLC患者的病例,其中1例经1周期治疗病灶缩小70%,为患者建立了治疗的信心,也彰显了我国自主原研药物的强大实力。

梁婧

山东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Moffitt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哈佛大学医学院CLIMB-CSRT项目访问学者

山东省十佳青年医师

山东省首批中青年优秀保健人才

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

山东省医师协会临床细胞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控分会副主任委员

医院肿瘤化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定向治疗分会副主委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中西医结合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老年肿瘤学会(SIGO)会员

刘晓琳

山东第一医院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博士后

医院第三批优秀中青年人才

第二批山东省中青年优秀保健人才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化疗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

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治分会委员

山东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姑息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

山东免疫学会肿瘤分子标志物与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细胞治疗技术与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常委

病例一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66岁。

主诉:胸闷、咳嗽10余天,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于年2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活动后加重,咳嗽、咳白色粘痰,无痰中带血、咯血,无发热、寒战等其他不适,于年2月26日在外院就诊,胸部增强CT示“左肺上叶中心型占位”,考虑肺癌,血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g/mL,未行治疗。后患者胸闷症状加重,于年3月1日入我院进一步诊治。

既往史:否认慢性病史。

个人史/家族史:吸烟20支/日,40余年;饮白酒50g,40余年;否认特殊肿瘤家族史。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右肺呼吸音清,左肺呼吸音低,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ECOGPS评分:1分。

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7.11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49.17ng/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3.23ng/mL,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0.9ng/mL,胃泌素释放肽前体.25pg/mL(↑)。

胸部CT(-03-01):符合左肺上叶中心型肺癌并左肺上叶肺不张、纵隔淋巴结转移表现;右肺下叶高密度影,首先考虑炎症。肿瘤大小:左肺病灶75×19mm,主肺动脉窗淋巴结病灶24×15mm。

纤维支气管镜(-03-02):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可见新生物,累及上叶、中间支气管嵴;左上叶支气管可见新生物,完全堵塞上支支气管,舌支支气管闭塞,左下叶支气管管腔变形狭窄,膜部呈浸润改变。刷检细胞学检查:(左肺上叶、右肺上叶)刷检涂片中查见癌细胞(倾向鳞型)。

肺穿刺活检(-03-02):(右肺上叶)鳞状细胞癌(中度分化)。(左肺上叶)呼吸上皮粘膜水肿,轻度慢性发炎,另查见少许纤维蛋白渗出物及坏死组织。免疫组化:Ck5/6(+),p63(+),CK7(-)。

基因监测:无EGFR、ALK、ROS1等基因突变;PD-L1(Dako22C3)表达阴性。

院内多学科会诊(胸外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微创科、影像科、病理科)结果:1.胸部CT示左肺上叶占位,气管镜见右上叶支气管开口新生物,不符合转移征象,考虑双原发肺癌;2.右肺下叶病灶性质待定,合并空洞,不建议穿刺活检;3.气管镜病理示鳞癌(双侧),血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显著升高,不排除混杂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4.患者无手术指征,建议行全身诱导治疗,其后根据疗效择期行局部治疗(放疗、微创);5.转入我科治疗。

入院诊断:1.左肺恶性肿瘤(鳞癌,cT4N2M0,ⅢB期);2.右肺恶性肿瘤(鳞癌,cT1aN0M0,IA1期);3.右肺下叶占位性病变(炎症?);4.阻塞性肺炎并肺不张。

图1:年3月1日,基线期胸部CT

图2:年3月2日,基线期纤维支气管镜

病例一诊治经过

经院内多学科会诊(胸外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微创科、影像科、病理科),综合考虑疾病分期、组织类型、分子分型、治疗目的和患者及家属意愿(社会经济因素等),基于患者肺鳞状细胞癌的病例诊断,兼顾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经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年3月6日起予免疫联合化疗方案“替雷利珠单抗+紫杉醇+卡铂”治疗。

(1)联合治疗1周期:大PR

症状:胸闷、憋气症状明显缓解。

肿瘤大小:左肺病灶19×10mm,主肺动脉窗淋巴结病灶17×15mm。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36.33pg/mL。

胸部CT:左肺下叶新发斑片状、团片状密度增高影,疑似血常规、降钙素原、CRP、EB病*、CMV病*、真菌D试验、曲霉菌试验、结核抗体等正常,排除细菌、病*、真菌性肺炎、结核等感染因素,考虑为G1级免疫性肺炎。

处理:第2周期起,加用强的松30mgpoqd,2周后逐渐缓慢减量,后停药。

图3:年3月26日,联合治疗1周期后胸部CT

(2)联合治疗2周期:PR

肿瘤大小:左肺病灶15×7mm,主肺动脉窗淋巴结病灶10×9mm。

胸部CT:左肺下叶斑片状、团片状密度增高影较前明显缓解。

图4:年4月16日,联合治疗2周期后胸部CT

(3)联合治疗3周期:PR

肿瘤大小:左肺病灶15×7mm,主肺动脉窗淋巴结病灶8×8mm。

图5:年5月7日,联合治疗3周期后胸部CT

(4)联合治疗4周期:PR

全景动态PET-CT:左肺上叶结节灶,SUVmax约3.8;右肺下叶囊腔性病变,SUVmax约3.8,部分实性成分增多,结合病史,符合肺癌表现;纵隔及双肺门小淋巴结显示,左肺门部分淋巴结代谢增高,SUVmax约4.5。

修正诊断:1.左肺恶性肿瘤(鳞癌,cT4N2M1bⅣB期);2.右肺下叶继发恶性肿瘤;3.右肺恶性肿瘤(鳞癌,cT1aN0M0IA1期);4.阻塞性肺炎并肺不张。

图6:联合治疗4周期后全景动态PET-CT

图7:治疗前后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变化

病例一总结

本例患者为左肺恶性肿瘤(鳞癌,cT4N2M0,ⅢB期)、右肺恶性肿瘤(鳞癌,cT1aN0M0,IA1期),基因检测示无EGFR、ALK、ROS1等基因突变,PD-L1(Dako22C3)表达阴性,应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及卡铂化疗1个周期后,胸闷、憋气症状明显缓解,左肺上叶病灶从基线期75×19mm缩小至19×10mm,主肺动脉窗淋巴结病灶从基线期24×15mm缩小至17×15mm,胃泌素释放肽前体从基线期.25pg/mL显著下降至36.33pg/mL,总体疗效评价达到大PR(RECIST1.1)。治疗过程中出现G1级免疫性肺炎,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截至发稿时,患者已经过4周期联合治疗,左肺病灶已缩小至15×7mm,主肺动脉窗淋巴结病灶进一步缩小至8×8mm,病情平稳,疗效持续PR,经全景动态PET-CT复查后,修正诊断为“1.左肺恶性肿瘤(鳞癌,cT4N2M1bⅣB期);2.右肺下叶继发恶性肿瘤;3.右肺恶性肿瘤(鳞癌,cT1aN0M0IA1期);4.阻塞性肺炎并肺不张”。

病例二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66岁。

主诉:确诊肺鳞癌3月余,发热20余天。

现病史:患者3月余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痛、咳嗽6天”,于外院行胸部增强CT示“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肿瘤并远端支气管粘液栓、阻塞性肺炎,考虑肺癌并淋巴结、肋骨转移可能性大”,患者家属医院就诊,于该院行支气管镜活检后病理示“鳞状细胞癌”,行腹部CT示“肝右侧异常密度灶,转移可能性大”,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示“鳞状细胞癌”,分别于年3月27日、4月20日、5月11日于“医院”行“吉西他滨1.6g(d1,d8)+奈达铂40mg(d1~d3)”方案化疗3周期,并于5月11日加用唑来膦酸抗骨转移治疗,因病情进展于6月1日给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治疗。患者在化疗期间及化疗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给予抗感染及地塞米松后体温可恢复正常,但仍有反复低热,为求进一步治疗于年6月30日前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年3月入院查体发现“前列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年前因“胃癌”在外院行“胃大部切除术”,否认其他手术外伤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家族史:吸烟史30余年,每天约20支,已戒烟6年;饮酒史30余年,偶饮酒,已戒酒6年;父亲因“肝癌”去世。

查体:生命体征稳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明显心脏杂音。腹平软,腹部正中可见约10cm手术疤痕,愈合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KPS评分:80分。

肝穿刺活检(-03-24,外院):查见分化差的癌,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结合病史,首先考虑来自肺。免疫组化:CK7(-),CK19(+),TTF1(-),NapsinA(-),CK5/6(+),P40(+),Hepatocyte(-),Glypican-3(-),CK20(-),Villin(-)。

PD-L1检测(-05-22,外院):PD-L1阳性细胞比例>50%。

胸腹盆CT平扫(-06-28,外院):1.左肺癌并肝脏、左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转移;2.支气管炎并肺气肿;3.右肺上叶磨玻璃灶;4.L5椎体及双侧多发肋骨转移瘤;5.右肾及后腹壁间结节。

实验室检查(-07-01,我院):C反应蛋白(CRP)15.7mg/L(↑),红细胞沉降率(ESR)59mm/h(↑),HEV-IgG7.(+),风湿免疫病抗Ro-52抗体(+),EB病*DNA1.47E+04IU/mL(↑),BNP、降钙素原、肝肾功等未见异常。

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查(-07-03,我院):皮质醇(8:00)20.68nmol/L(↓),皮质醇(16:00)19.48nmol/L(↓),皮质醇(24:00)16.41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04pg/mL(↓)。

诊断:1.左肺恶性肿瘤(鳞癌,T4N2M1b,IV期);2.肝继发恶性肿瘤;3.骨继发恶性肿瘤;4.多发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5.胃恶性肿瘤术后;6.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7.前列腺增生;8.甲状腺结节。

病例二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感染指标检查,请肝病科会诊意见:“1.患者戊肝IgG阳性,肝功基本正常,考虑为既往感染,无需特殊处理;2.EB病*阳性,可能与肿瘤患者使用pd-1后病*再激活相关,无需特殊处理;3.下次使用PD-1前可预防性使用阿昔洛韦抗病*治疗,观察体温情况。”患者完善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查后,请内分泌科会诊意见:“可以予患者泼尼松5mgqd起始,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补充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及血钠、血糖等指标微微调整泼尼松剂量。”

经多学科会诊,予以强的松5mg口服治疗后热退,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分别于年7月7日、7月30日、8月21日、9月14日予以“替雷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治疗4周期,疗效评价为PR。家属意愿强烈,为寻求更好疗效,9月14日起加用安罗替尼靶向治疗,10月5日起继续行“替雷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治疗,总体疗效评价PR。

(1)我院治疗1周期:PR

图8:年7月28日,我院治疗1周期后胸部CT

(2)我院治疗3周期:PR

图9:年9月12日,我院治疗3周期后胸部CT

病例二总结

本例患者为“左肺恶性肿瘤(鳞癌,T4N2M1b,IV期),伴肝、骨、多发淋巴结继发转移”,于外院曾行“吉西他滨+奈达铂”方案化疗3周期。患者病情进展后于外院行“替雷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治疗1周期,同时予以唑来膦酸抗骨转移,因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8.5℃,考虑免疫相关发热,为行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患者入院后完善化验检查,出现EB病*阳性、皮质醇功能检减退,经多学科会诊,予以对症强的松5mg口服治疗后热退,并继续予以“替雷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治疗,于我院治疗1周期疗效评价即达PR,4周期后加用靶向治疗,至今病情平稳,总体疗效稳定在PR。治疗过程中未再出现发热等不良反应。

专家点评

本期2例患者均为肺鳞癌,此类患者目前仍以传统含铂两药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化疗药物*性也始终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亟需能够改善目前窘境的治疗方案出现。

值得庆贺的是,近几年免疫治疗在肺鳞癌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百济神州的一项评估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加卡铂,对比仅用紫杉醇加卡铂用于IIIB或IV期我国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RATIONALE研究,于今年的ASCO大会上公布了其重磅研究数据。这是继KEYNOTE-研究之后,针对晚期一线肺鳞癌免疫联合治疗第二个成功的探索,更是我自主原研药物中,目前唯一一个在一线肺鳞癌免疫联合治疗领域取得了胜利的研究。

RATIONALE研究结果显示[1],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卡铂方案,中位随访8.6个月,疾病进展风险分别降低48%和52%,均优于KEYNOTE-研究中44%的降低比例[注1]。对比传统化疗方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卡铂方案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7.6个月vs5.5个月)、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72.5%/74.8%vs49.6%)、改善患者的持续缓解时间(DOR)(8.2/8.6个月vs4.2个月),且安全性良好,患者可以耐受。

本期病例1患者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1周期后,胸闷、憋气症状明显缓解,左肺病灶缩小约75%,主肺动脉窗淋巴结病灶缩小约30%,胃泌素释放肽前体从基线期下降约28倍,并基本处于正常水平,总体疗效评价达到大PR(RECIST1.1),治疗至今疗效维持在PR。病例2患者在应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1周期后出现发热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复查出现EB病*阳性、皮质醇功能检减退,考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经强的松5mg口服治疗后好转,提示患者可能对免疫治疗敏感,早期出现*副反应,经积极处理*性减轻,重启后未再出现上述不良反应,且疗效明显。患者经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治疗2周期(外院1周期+本院1周期)后,疗效评价达到PR,且治疗至今未出现发热等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

替雷利珠单抗具有迅速、持久的抗肿瘤效应,或与其特殊结构改造有关——替雷利珠单抗经基因工程优化了Fc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巨噬细胞上FcγR的结合,从而消除了抗体依赖的细胞吞噬作用(ADCP)效应,避免了因活化T细胞耗竭而影响抗肿瘤疗效。同时,替雷利珠单抗的Fab段具有独特结合位点,彻底持久地阻断了PD-1与PD-L1的结合[2,3],进一步增强了其抗肿瘤效应。替雷利珠单抗的问世是我国自主研发创新药物的成功范例,期待替雷利珠单抗的肺癌研究获得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也希望百济神州和替雷利珠单抗能够继续植根于中国,惠及更多肺癌患者!(病例专家:刘晓琳,点评专家:梁婧)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例之约1周期病灶缩小70晚期肺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