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听过鱼刺、鸡骨头等硬物卡住喉咙或呼吸道之类的,再稀奇些,就是纽扣、硬币、电池等,但你听说过因吸入一只小虾而搞得需要住院治疗的吗?富阳一位60多岁的李大伯就遭遇了此事……医生提醒,无论谁,吃东西都不要太快!
6月28日中午,退休的李大伯和家人在家吃饭。一个不小心,误吸入了一只小虾,即出现恶心、自感胸闷气促等不适,随后就出现咳嗽咳痰,且痰中带血,约有5毫升。家人一看情形不对,于是立即将李大伯送进富阳一院急诊室。
接诊的是首诊医师祝慧燕。她在详细询问病史、完善体格检查后,立即开单让李大伯去做CT检查,同时请呼吸内科会诊。
没多久,CT检查结果出来了:“右主支气管内异物,请结合临床。”确定了异物部位,呼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堵钧伟认为应立即进行急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在李大伯做一系列血型、凝血功能、输血传播疾病等检查时,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徐钦星给李大伯进行了吸氧、雾化等对症治疗,同时请来了麻醉科医生在旁协助。待一系列化验结果到位,堵钧伟又叫来了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徐则兰,打算3人联手,为李大伯进行纤维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
堵钧伟告诉记者,从CT上看,这个异物长约2厘米。支气管镜下,在右主支气管处可见一个明显的虾头,虾体、虾尾已然在气管更深处被卡住了。“如果不及时取出,患者会出现肺部出血,严重感染,有可能导致生命意外。”堵钧伟表示,需立即钳出异物,刻不容缓。
然而,在镜头的放大下,小虾呈现的是一副正面胡须、挥起钳子迎战的姿势,这明显给异物取出术增加了难度。
为了尽量减少在取异物过程中减少对气道粘膜的损伤,3位医师商量后决定,先钳除小虾的两个钳子,再将整只虾钳出。
医院前就有咳痰,且痰中带血,在支气管镜下可见患者的右主支气管部分粘膜已破裂,有少许血丝。牵拉异物的过程中,局部粘膜又有少许出血,致使视野变得模糊。
堵钧伟说,手术中,举着支气管的双手既要控制方向又要控制钳子前进的距离,而左脚时不时得踩负压,右脚又要踩抓拍,体力消耗很大。3位呼吸内科医生轮流着,一个持支气管镜,一个看准时机张开活检钳钳取异物,过硬的技术加上默契的配合,没多久就成功将小虾的两个大钳取出。
虾的钳子和触须顺利取出,3位医生略略松了一口气,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重复之前的动作,将虾身再完整地取出。
异物在气管内随着患者的呼吸而运动。多次尝试下,发现小虾并非是卡死的,这使得医生们很兴奋,因为这意味着钳出的难度降低,后面的操作也会变得容易。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还是有差距的,在小心翼翼地钳着异物到达喉声门时,一碰,小虾就又掉回了右主支气管内。这样的情况重复了4次。
虽然情况不尽如人意,但堵钧伟仍然很沉稳。他解释说,声门是主气道最狭窄的地方,即使配合着患者的呼吸节律,也很难将整个虾体从声门处夹出。
趁着患者休息的间隙,3位医师结合现况又重新讨论了接下来的方案。堵钧伟提出将小虾夹至声门处,让患者俯身剧烈咳嗽,这样即不会由于硬拉而划伤粘膜致使出血,又有希望通过患者主动咳嗽咳出小虾,如仍不行,则需局部多次将小虾钳取。
手术至此,3位医生的额头均冒出了汗滴。达成一致意见后,堵钧伟嘱咐患者配合,然后支气管镜的探头和活检钳再次进入,在医生和病人通力协作下,一鼓作气,随着病人迅速翻身俯卧位一声咳嗽,这只折磨了李大伯半天的小虾,终于取出来了。
嘱患者平卧位后,医生又对右侧主支气管进行了检查,确定无残留异物,才将支气管镜撤出,然后耐心的和病人及家属交代情况,并商量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堵钧伟说,李大伯因气管损伤,出血多,在气管镜钳出的过程中,粘液分泌也多,因此增加了手术难度。幸亏后来多次尝试,结果令人满意。如今,他已过了48小时的危险期,感染也已控制,没有出现发烧等现象,虽还有少量喀血,但各方面情况都在趋于好转,再观察两天就可以出院回家休养了。
据了解,富阳一院呼吸内科近期已有3起误吸异物的情况,幸好都就诊及时,均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没有留下后遗症。不过堵钧伟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平时进食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要吃得太快,如果有“边讲话边进食”的习惯,一定要改掉,减少误吸的几率。
堵钧伟专门提出,一些患有气管炎、心脏病、中风等基础性疾病的市民,特别要注意养成以上习惯,同时还要避免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时采用卧位或半卧位,一定要坐直了再吃。万一发生误吸,首先不要紧张,可以用“慢吸快咳”的方法试着将异物咳出。如果自己试了不行,请家人立即送医就诊。
记者徐丽亚通讯员夏洪波王娟
实习生裘可鉴
原创文章版权归富阳日报所有,转载须注明出处。洽谈请呼叫富报君。
请点大拇指,给富报君来个鼓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