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出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看着可爱的小脸蛋儿,我们都希望他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可是稚嫩的生命总是要经历无数的挫折,才能够真正的成长并强大起来。父母在这个期间如何去帮助孩子,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家宝宝出生的时候正值寒冬,第一次做父母,自然是没有经验的,生怕冻着他,经常裹的严实,医院和家里都有暖气,所以就容易出疹子,渐渐的也就减少包被的厚度,以至于后面晚上都是把暖气关掉的(一冷一热是隐患)。
有一天早上我感觉他鼻子不太通畅,心中想是不是受凉了,家人觉得可能是热的,我就没在意。后来家人带他去游了泳,可能出来的时候包被少了,结果就咳嗽起来了(关于冬天孩子游泳,我是非常不赞成的,孩子出生,是少阳之体,还没有成长起来,是需要小心呵护的,游泳的话,因为游泳水的温度是不高,而且毛孔打开,很容易灌入寒湿,影响孩子的发育)。
都说6个月内的孩子是不容易生病的,看来我们家宝宝是个例外。出生后12天,就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挑战。我们赶紧带着孩子去看儿科,专家确诊是支气管炎,但是因为孩子太小,支气管炎跟肺炎非常接近,建议我们住院治疗(此时听到孩子可能得肺炎,估计90%的家长都会选择住院治疗的,因为大多数家长别无选择)。一想到住院得挂水,甚至雾化,我果断放弃专家的宝贵建议了(果断,其实是瞎扯的,我是很纠结的,中医也不一定足够的把握,毕竟孩子太小了,但是实在不忍心12天的宝宝要打针)。
我们先带宝宝做了一个小儿推拿(当时我们诊所还没有开展小儿推拿的项目,医院做的推拿),然后去找我们诊所的赖医生,请他诊断一下:赖医生先问了一些基本的情况,然后再仔细观察宝宝的指纹风关青紫,判断孩子受凉引起的支气管炎,中医的表述就是:湿入体内而脾,风寒闭表,肺气不得升发,脾不能健运,咳而生痰。如果是成人,开个处方,喝个两三天就可以了。可是宝宝很小,脾胃系统还没有健全,也不知道是否能够吸收到药力。
考虑再三,还是让赖医生开了处方:麻*1g,桂枝1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1g,姜半夏1g,白芍2g,陈皮2g,茯苓6g,桔梗2g,薄荷3g(后下),炙甘草2g,大枣10g。每种药1-2克,是常人用量的十分之一,一共开了3副药(外感疾病变化比较快,所以暂时只开三天的药,后面根据情况应及时调整)除了常规用药,还着重考虑保护脾胃的功能,防止其受损。
回到家立刻煎药,然后把药倒入奶瓶里面,就开始喂宝宝喝,刚开始他喝的时候还是挺带劲的(估计此时认为喝的是奶),不一会就面露难色,一副不愿意的表情(当时表情还是挺搞笑的,允许我再笑一会),不过可能是奶嘴的诱惑,又喝了一会,一共喝了大概有15ML左右,已经很不错啦。
连续两天小儿推拿加上喝中药,咳嗽已经基本好了,可是喉咙还是有痰鸣声,本来是左肺啰音比较明显,现在左肺减轻了,可是右肺又出现了啰音,推拿的医生考虑孩子才12天,自己没有办法把痰吐出来,就是用手去催吐也不太行,建议给孩子买一点化痰的西药。我去药店转了一圈,还是放弃了,若论“化痰”,中药可是一大把呢。此时,赖医生去云南出差了,只能远程求助。
赖医生了解了一些情况以后,调整了一下处方:桂枝1g,茯苓6g,五味子2g,法半夏1g,干姜1g,细辛1g,陈皮2g,竹茹3g,白前1g,生甘草3g。还是拿了三付。
服用了一天中药之后,继续去推拿,医生听了一下,感觉啰音没有明显见减轻,考虑孩子太小,痰拥堵支气管还是比较危险的,建议去做雾化。听完,我是真的心头一紧(怎么办,现在又到了抉择的时候了,如果选择雾化,可能埋下的就是一颗疾病的种子;如果不选择雾化,担心孩子真出了什么问题),想了一下,咬咬牙,再等一天。
最终这份坚持是对的,第二天,两个肺部的啰音基本没有了,喉咙的痰鸣也没有了,又继续喝了一天,推拿一次,痊愈,结束了这场战争。
一点感想:这是年年底的事情,我一直都想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跟大家分享,主要是想表达两点:
一、中医见效并不慢,尤其是感冒、发烧、咳嗽等外感病,往往三两付药就可痊愈
二、儿童生病,可以选择中医诊疗,安全可靠,而且中医治疗并不是直接对抗疾病,而是通过辅助身体来对抗疾病,这对孩子的抵抗力增加是有好处的。当然,前提是能遇到靠谱的中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