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麦冬汤源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原方由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冬桑叶、生扁豆、生甘草7味药组成,具有清养肺胃、润燥生津之功效,主治温热和燥热之邪伤及肺胃阴分之证,是甘寒法治疗温燥证的代表方之一。近年来,沙参麦冬汤的适用范围已超越了古方的证治,而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及疑难病症,病案总结屡见报端,相应的方剂理论研究也较深入。
方义
张向群和郭旸从60种中西医药杂志搜集了99篇关于沙参麦冬唐的医案。[1]总结后发现,沙参麦冬汤应用的病种60种,覆盖了内、外、妇、儿、五官、肿瘤、免疫等临床各科疾病,然而却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五官科疾病为主,并以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及肿瘤放化疗损伤而见长。然而,从所选资料可以看出,沙参麦冬汤所治病证有互相矛盾的时候,如既可治疗久泻,又可治疗便秘:既可治疗尿崩症,又可治疗癃闭,因此,在临床运用沙参麦冬汤时,应以辨证为施用基准而避免盲目套用。
他们认为在现代研究当中,为扩大古方证治范围进行探索固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然而这种扩大应基于辨证论治等中医理论的坚实根基,而不能仅仅运用一病一方的辨病论治,否则可能会将对古方的研究引入歧途而出现舍本逐末的局面。古人运用沙参麦冬汤不拘于“症”,而据于“证”。本方原治证是温病后期之肺胃阴虚证,表现为干咳、低热等症,然而古代医家除用其治疗温病,还将其运用于吐血后咳嗽,温药伤及胃阴引起的寒热口渴肝肾阴虚火旺引起的咳血夜热等,虽然病因及症状有所差别,但均是肺胃阴伤证。其次,运用五行生克等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及治疗,如本方治疗内伤所致肺胃阴虚证者,除治疗肺、胃相关疾病外,还可从扶金抑木和扶土抑木的角度治疗肝火及肝风内动之证,或以金水相生之法治疗肾水化源不足之症。这点,一些现代医家亦作出很好的表率,如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肝病、遗精、腰腿痛、阳痿等。再次,对原方方义的继承非常重要。他们不赞成过多地改动原方的方义,而应继承其方义特点,加以运用和发挥,如沙参麦冬汤用药轻灵,滋而不腻,有清补肺胃阴液的作用,因此可用于上、中焦疾病阴亏为主者,并适用于老人、儿童等素体阴虚入辛凉之石膏,苦寒之知母、芩、柏,尽管所治病证改变了,却失去了原方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也失去了运用古方的意义。又如沙参麦冬汤中生扁豆和生甘草有甘平补益中气,培土生金的作用,与甘寒药物相伍可相得益彰。然而统计数字显示,原方中扁豆使用率仅38.4%,即大多数医家在临床中弃之不用,不禁令人惋惜。
具体应用
安徽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国琳,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李老临床加减运用沙参麦冬汤治疗内科疾病,均获得良效,现将医案介绍如下。[2]
医案1:慢性支气管炎
患者,女,63岁,年10月3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气喘四年余,每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曾服用复方甲氧那明以及头孢地尼症状不能改善,现患者咳、痰、喘,偶有脓痰及咯血症状,舌红苔薄,脉沉细。查体:心肺(-),咽部有淋巴滤泡。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辨证为久咳伤阴,肺失润养。治以滋阴润肺。方用沙麦冬汤加减:北沙参30g,麦冬20g,扁豆20g,*芩10g,玄胡10g,玄参10g,玉竹10g,枸杞子15g,决明子10g,菊花10g,蝉蜕6g,射干10g,甘草8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服7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守方如上再进14剂,诸症皆消。
按:患者患慢性支气管炎4年,久病耗气伤阴,累及肺金之体,复又感外邪,正气欲亏,无力驱邪外出,邪恋于肺,迁延不愈;更肺喜润恶燥,凡燥热伤肺,或肺病日久,损及肺阴,而致肺阴不足而失于濡润,故以沙参麦冬汤加减滋阴润肺,同时配以清内热之药驱邪外达。
医案2:咳嗽变异性哮喘
患者,男,25岁,年8月2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一年余,夜咳明显,痰白质稀,量多,伴胸闷,症状时轻时重,多次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服用中西药,现患者咳嗽、咳痰、胸闷,并伴有胃部不适。查体:咽部暗红,左上肺可闻干啰音,心率70次·min-1,舌暗胖,齿痕,苔白腻,脉沉细,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偏高。西医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诊断为哮病,辨证为肺阴亏虚。治当养阴止咳,清热化痰。以沙参麦冬汤为主方化裁:北沙参20g,麦冬10g,玉竹10g,玄参10g,冬桑叶10g,桔梗10g,蝉蜕6g,白前10g,百部10g,半夏10g,杏仁10g,茯苓10g,建曲10g,绞股蓝10g,炙甘草8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复诊,服7剂后症状明显改善,舌淡*苔薄白,脉细,原方去温燥之百部、白前、半夏,再予7剂,至今4月没有复发。
按:李老认为哮病病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外邪、痰饮和正虚三个方面,外邪有风寒、风热之分,痰饮有寒痰(饮)、热痰(饮)之别,正虚有阳(气)虚、阴虚之异,咳嗽变异性哮喘之阴虚证主要是由于痰饮在肺,咳嗽反复发作,势必耗伤正气,痰浊易于化热伤阴,阴虚火旺,虚火灼肺,肺气上逆亦致哮喘。故现以滋阴清热药配伍化痰药,从标本共治此病,后待病情稳定,专用补阴之品养正。
医案3:眩晕
患者,男,58岁,年7月17日初诊,患者头晕半年余,头痛,精神差,视物旋转,腰膝酸软,耳鸣,健忘,伴有咽干,五心烦热,少寐,舌红,苔少,脉弦细。中医辨证本病为肾精不足,阴虚内热所致眩晕。治宜滋阴潜阳之剂。以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20g,麦冬12g,玉竹18g,天花粉12g,白芍30g,生地18g,天麻15g,杜仲20g,丹参15g,益母草15g,合欢皮30g,女贞子15g,煅龙骨15g,牡蛎15g,甘草5g。给予患者7剂。复诊患者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守方如上,再进10剂,随访4月未发。
按:《景岳全书·眩运》篇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作眩。”李老认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虚火上炎,上犯清窍致脑失所养而发为眩晕,治以滋阴潜阳为法,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方中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白芍、生地、女贞子滋补阴液;天麻平肝潜阳;丹参、煅龙骨、牡蛎、合欢皮安神益智;杜仲、益母草补益肝肾。诸药配伍,达到滋阴潜阳的功效,则头晕自除。
甘肃中医学院的薛付春和张振尊认为全方药味轻灵简洁,既能养阴清热、润燥生津,又无滋腻之弊,符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临床中将其用于治疗儿科疾病效果甚佳,举例如下。
医案4:小儿咳嗽
患儿,男,6岁,年9月13日就诊。患儿半月前出现咳嗽、咳痰,痰量少,色白质稀,1d后痰色转*,不易咯出,并伴有发热、咽痛、鼻流*涕。经治疗后,病情稍有减轻,仍有咳嗽、低热,并伴有口干、咽痒、声音嘶哑、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数。辨证为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热伤肺津之阴虚咳嗽。治当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以沙参麦冬汤加减。方药:南沙参15g,北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桑叶10g,紫菀10g,川贝母10g,瓜蒌10g,地骨皮10g,射干6g,焦山
楂15g,蝉蜕6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药1剂后,咳嗽减轻;服3剂后,食纳可,口干、咽痒、声音嘶哑消失,但仍有低热,偶有咳嗽。上方减桑叶、地骨皮、射干,继服3剂后病愈。
按:本案患儿外感风寒,邪犯肺卫,肺失宣肃,气机上逆,肺不布津,则见咳嗽、咳痰,痰色白、质稀;小儿体属纯阳,邪易化热,则见痰色*、质黏,发热,咽痛,鼻流*涕;患儿正气易虚而邪气易实,咳嗽日久不愈,热邪易入里伤阴,阴虚内热,则见口干,咽痒,声音嘶哑,纳差。本方中沙参、麦冬、玉竹润肺止咳、养胃生津;桑叶质轻性寒凉,清透肺热;紫菀、川贝母、瓜蒌清金润肺化痰;地骨皮清退虚热;蝉蜕、射干清热利咽;焦山楂生津养胃助运;生甘草培土生津,兼能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可使肺阴得复,虚火得清,咳嗽得平。由此可见,不仅咳嗽阴虚证可用本方,凡肺系疾患后期,有热后阴伤者,均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医案5:小儿厌食
患儿,男,9岁,年8月20日就诊。患儿1个月前因过食生冷,出现腹痛、腹泻,大便稀薄,服用“藿香正气水”后症状消失,但发病以来食量明显减少。刻诊:不思进食,稍食即胀,口干喜饮,心烦,夜寐难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此乃脾胃阴虚之证,治以养阴清热,佐以助运。以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芦根6g,麸炒白术10g,陈皮6g,木香6g,砂仁6g,酸枣仁20g,瓜蒌仁10g,山楂15g,炒白芍1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药1剂后,口干缓解,二便调;3剂后食欲增加,但食量不多,仍有心烦,夜寐欠安。上方减芦根、白芍、瓜蒌仁,继服3剂后,患儿纳食恢复正常,心烦消失,夜寐安。
按: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脾胃病证。本案患儿饮食不节,寒邪客于脾胃,寒凝气滞,中阳被困,运化失职,气机不畅,则腹痛、泄泻;小儿稚阴未长,阴液原本不足,泄泻又易伤阴,加之小儿脾胃薄弱,服用辛温香燥之品进一步损伤阴液,脾胃阴虚,运化受纳功能失职,则不思进食,稍食即胀;阴虚生热,心神被扰,则口干喜饮,心烦,夜寐难安,大便干结,小便短*。方中北沙参、麦冬、玉竹养阴清热、益胃生津;芦根、酸枣仁生津除烦;麸炒白术、陈皮理气健脾;木香、砂仁醒脾调胃;瓜蒌仁润肠通便;山楂消食助运;炒白芍、甘草酸甘敛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之,脾胃阴阳调和,运化受纳功能恢复,则诸症悉除。
版权声明:[1]张向群,郭旸.沙参麦冬汤临床应用规律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3):70-72.[2]马啸,李国琳,童佳兵,李泽庚.李国琳运用沙参麦冬汤临证举隅[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9(7):-.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