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狭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病理学笔记呼吸系统疾病
TUhjnbcbe - 2021/3/12 14:31:00
河南省开展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 http://www.huashanslj.com/gsyq/7808.html
日前,医院心胸外科戚家峰主任团队救治一名10岁后背摔伤女童,因外伤巨大的冲击,使胸腔压力升高,导致气管内压力同时急剧升高而把气管炸裂。这种闭合性外伤损伤气管的病例实属罕见,经过近5个小时的手术,修补撕裂的气管、肺脏,吻合支气管,缝合的最后一针,看着萎瘪的右肺再一次膨胀,此时戚家峰主任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这孩子活了”。家住我省外县的10岁女孩彤彤,晚上在自家的火炕上玩耍时不慎摔倒,背部撞在灶台的边缘上,当时感觉胸部不适,背痛出现大片表皮擦伤,局部肿痛,也没放在心上,想着外用几天药就好了。谁知第二天早晨起来,女孩发觉胸闷越来越严重,颈部和前胸肿胀,躺下就喘不上来气,医院进行CT检查显示气胸,紧急送来医院。在门诊碰见了心胸外科主任戚家峰,快速评估病情,心想:这孩子太重了!立即与急诊科护士开通绿色通道就诊,并护送患儿到心胸外科病房马上进行心电、血氧等监护救治。接诊值班医生王松伟为患儿检查时,发现患儿背部有一道近30cm的挫伤,同时伴有皮下积气,此时胸部CT显示患儿气胸十分严重,使纵隔和心脏被挤压到了胸腔另一侧,而且吸氧都难以缓解呼吸困难症状。王松伟医生在三级防护下紧急为患儿施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手术。术中患儿出现了低氧状态下的烦躁,张晨、陆晶晶两名护士全程安抚着患儿,帮助放松呼吸。术后患儿的呼吸逐渐趋于平稳,看着引流瓶中漏出的大量积气,大家的心总算放下了。通过抗感染、局部护理等系统治疗,意想不到的是患儿右侧原本积气的胸腔反倒“塌了”,引流仍然有大量漏气,持续吸氧,孩子还是觉得气不够用。戚家峰主任通过为患儿进行床头拍摄胸片发现,患儿原本右侧气胸的胸腔已经没有多少积气了,右肺被完全压缩,胸腔空间只有原来的1/2,肝脏由于胸腔、腹腔压力的不平衡,抬高了4根肋骨。如果症状不改善,孩子感染的风险将增加,被压缩的肺组织形成粘连难以复张,孩子再次面临生命危险。心胸外科戚家峰主任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考虑患儿这次的“皮外伤”可能直接损伤了气管,但这样的闭合性外伤损伤气管的病例在临床中实属罕见。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为患儿进行肺CT及气道重建影像检查,仔细分析后得出的结果仍然支持气管“撕裂”甚至“断裂”的可能,决定手术胸腔探查,查明原因。麻醉后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综合评估,打赢这场硬仗,请耳鼻喉科高源主任使用硬质气管镜探查右主支气管情况。戚家峰主任采用胸腔镜进胸就发现患儿右侧主支气管在距离隆突(气管分叉)约1cm处完全断裂,断面呈爆破样,满视野都是游离碎裂的气管软骨,整个右肺已完全“掉落”在胸腔内,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同时发现孩子破裂的气管形成短路,大量氧气随破裂的气管外漏,血氧急剧下降仅为35%。在危急时刻,麻手科主任杨狄主任将气管插管下入左侧支气管,真正实现了左单肺机械通气,患儿呼吸状况得到好转并防止右侧胸腔的血不能倒流到左侧肺内,保证良好的通气和生命体征。戚家峰主任继续为患儿进行了游离右肺及纵隔胸膜、修补气管断面、修补肺脏、吻合支气管及成形等一系列高难度操作,手术历时近5个小时。据麻手科主任杨狄介绍,患儿在手术时实施单肺通气是胸科手术中为适应病情需要所采取的一种通气方式。保证健侧肺的有效通气,避免和纠正低氧血症是重点,在小儿胸科手术将气管插管插入左主支气管难于插入右侧,而此患儿是右主支气管完全断裂,因此,决定做左侧单肺通气。戚家峰主任表示,这样的病例尚属罕见。孩子可能因外伤巨大的冲击,使胸腔压力升高,孩子出现了短暂的闭气,导致气管内压力同时急剧升高而把气管炸裂。命运可能就是这样一次次的巧合,*门关走一遭的小姑娘经过术后一周的治疗,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在停氧的状态下,呼吸正常,可以下床活动了。微笑也在孩子的脸上重新绽放了!

来源:医院魏然

见习编辑:郭佳鑫

审核:吕晓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3/12 14:32:00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bronchitis)

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状为特征,且症状每年至少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以上。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感冒;寒冷气候;病*感染和继发性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是鼻病*、腺病*和呼吸道合胞病*,细菌最常见的是肺炎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奈瑟球菌等。吸烟;长期接触工业粉尘、大气污染和过敏因素;

内在因素: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二)病理变化:

各级支气管均可受累。反复的损伤和修复。1、粘膜上皮病变

纤毛倒伏、脱失。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增多,并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2、粘液腺肥大、增生,分泌亢进,浆液腺发生粘液化。

3、管壁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4、管壁平滑肌束断裂、萎缩,软骨变性、萎缩,钙化或骨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咳嗽、咳痰、喘息。痰一般呈白色粘液泡沫状。

二、肺气肿:肺气肿(pulmonaryemphysema)是指呼吸细支气管以远的末梢肺组织(包括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因残气量增多而呈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阻塞性通气障碍

慢性支气管炎等细支气管炎症--造成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阻塞或塌陷。

2、老年性

肺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弹性回缩力降低而引起3、抗胰蛋白酶缺乏

导致弹性蛋白酶增多、活性增高—降解肺组织中的弹性蛋白、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导致肺的组织结构受损。

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年龄早,有家族史,病程短,多为全腺泡型肺气肿。

(二)类型及其病变特点:1、肺泡性肺气肿

由于常合并有小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故又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之称。

(1)腺泡中央型肺气肿

肺腺泡中央区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囊状扩张,肺泡管、肺泡囊变化不明显。

(2)腺泡周围型肺气肿

也叫隔旁肺气肿。肺腺泡远侧端的肺泡管和肺泡囊扩张,而近侧端的呼吸细支气管基本正常。(3)全腺泡型肺气肿

2、间质性肺气肿

是由于肺内压急剧升高,肺泡壁或细支气壁破裂,气体逸入肺间质内,在小叶间隔与肺膜连接处形成串珠状小气泡,分布于肺膜下。

(三)病理变化:1、肉眼

肺显著膨大,边缘钝圆,色泽灰白,表面常可见肋骨压痕,肺组织柔软而弹性差,指压后的压痕不易消退,触之捻发音增强。2、镜下

肺泡扩张,间隔变窄,肺泡孔扩大,肺泡间隔断裂,肺泡壁毛细血管减少,肺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扩张的肺泡融合成较大的囊腔。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可见慢性炎症。

(四)临床病理联系:气短,胸闷。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可出现缺氧、酸中*等一系列症状。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降。语音震颤减弱。听诊时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可继发肺心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

三、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扩张(bronchiectasis)是指支气管的持久性扩张。(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管壁的支撑结构的损坏:呼吸道反复感染—麻疹、百日咳、慢支、结核......2、遗传因素(发育不良)--肺囊性纤维化

(二)病理变化

多累及两侧肺,一般为段级以下至直径2mm以上的中小支气管受累。1、肉眼观

病变支气管可呈圆柱状或囊状扩张,肺呈蜂窝状。扩张的管腔内常潴有*绿色脓性或血性渗出物。周围肺组织常发生程度不等的肺萎陷、纤维化和肺气肿。先天性支气管扩张常呈多囊状。2、镜下

支气管壁呈慢性炎症、弥漫性炎细胞浸润、不同程度的组织破坏、鳞状上皮化生、支气管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

(三)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并发肺脓肿、脓胸、脓气胸。若经血道播散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引起肺心病。

第二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corpulmonale)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而招致的以右心室肥厚、扩张为特征的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和肺动脉高压。2、限制性肺疾病,如胸廓病变、脊柱弯曲、胸膜纤维化及胸廓成形术后等,引起限制性通气障碍,3、肺血管疾病。

(二)病理变化:1、肺病变

除原有病变外,细、小动脉病变是肺心病的肺内的主要病变。肌型小动脉中膜肥厚、内膜下出现纵行肌束,无肌型细动脉肌化、肺小动脉炎,肺小动脉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以及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和机化。此外,肺泡壁毛细血管数量显著减少。2、心脏病变

右心室肥厚,心腔扩张,形成横位心,心尖主由右心室构成。心尖钝圆、肥厚。心脏重量增加。肺动脉圆锥隆起,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厚度超过5mm,(正常3-4mm)为肺心病重要的病理诊断指标。镜下,心肌细胞肥大,核增大着色深。肌纤维萎缩、肌浆溶解、横纹消失,间质水肿和胶原纤维增生。

(三)临床病理联系:除原有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渐出现的呼吸功能不全和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第三节肺炎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病*性肺炎

支原体性肺炎

病因

肺炎双球菌

化脓菌

流感、腺、巨细胞病*

支原体

好发

青壮年

小儿老年体弱

多小儿

儿童、青年

性质

纤维素性炎

化脓性炎

渗出性炎

渗出性炎

分布

大叶、肺段

小叶

间质

间质

病变

四期

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

间质增宽,包涵体形成,

间质增宽,但不形成明显的包涵体

渗出物

单一

不同或混合

单核淋巴细胞

单核淋巴细胞

结构

不破坏

破坏

合并症

肉质样变,休克

肺脓肿、支扩

混合感染,支扩

混合感染

一、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lobarpneumonia)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的肺的纤维素性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诱因:受寒、疲劳、醉酒、感冒、麻醉、糖尿病、肝、肾疾病等。2、内因: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被削弱,机体抵抗力降低

细菌侵入肺泡后,在其中繁殖,特别是形成的浆液性渗出物又有利于细菌生长,引起肺组织的变态反应,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浆液和纤维蛋白原大量渗出,细菌和炎症可沿肺泡间孔或呼吸性支气管迅速向邻近肺组织蔓延。

(二)病理变化:1、部位:病变一般发生在单侧肺,多见于左肺下叶,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个以上肺叶。2、分期及特点:(1)充血水肿期,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混有少数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含有大量细菌。(2)红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少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病变肺叶颜色较红,质实如肝。此期患者可有铁锈色痰。纤维素性胸膜炎。(3)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充满混有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变肺叶质实如肝,明显肿胀,重量增加,呈灰白色。粘液脓痰,不易检出肺炎球菌。抗体形成。(4)溶解消散期

(三)并发症:1、肺肉质变(pulmonarycarnification):某些大叶性肺炎患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及时溶解和消除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肉眼观病变部位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为肺肉质变。2、肺脓肿及脓胸或脓气胸3、纤维素性胸膜炎4、败血症或脓*败血症5、感染性休克

二、小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lobularpneumonia)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细支气管,并向周围或末梢肺组织发展,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呈灶状散布的肺化脓性炎。因其病变以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诱因:传染病、营养不良、恶病质、慢性心力衰竭、昏迷、麻醉、手术后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受损。

小叶性肺炎的发病常和那些致病力较弱的病菌菌群有关。通常是口腔或呼吸道内致病力较弱的常驻菌。在机体防御力下降时发病。因此,小叶性肺炎常常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

(二)病理变化:1、部位:散布于两肺各叶,尤以背侧和下叶病灶较多。2、病变特征是肺组织内散布一些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症病灶。严重者,病灶互相融合甚或累及全叶,形成融合性支气管肺炎。镜下,病灶中支气管、细支气及其周围的肺泡腔内流满脓性渗出物。一般不累及胸膜。

(三)并发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脓*败血症、肺脓肿及脓胸等。支气管破坏较重且病程较长者,可导致支气管扩张。

(四)临床病理联系:咳嗽,痰呈粘液脓性,听诊可闻湿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野内散在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模糊阴影。在幼儿,年老体弱者,特别是并发于其他严重疾病时,预后大多不良。

三、间质性肺炎

发生于肺间质的急性渗出性炎。

(一)病因:病*、支原体感染。(二)病变特点:大体:肺组织呈暗灰色,无明显实变。镜下:肺泡间隔明显增宽,可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内无明显渗出。

第四节硅肺(silicosis)

硅肺是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SiO2)粉尘微粒所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小于5μm的硅尘。尤以1~2μm的硅尘微粒引起的病变最为严重。2、机理:巨噬细胞“自杀”学说;免疫学说

脱离硅中作业后,肺部病变仍继续发展。

二、基本病变

硅结节形成和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是硅肺的基本病变。(一)硅结节形成:1、细胞性结节,吞噬硅尘的巨噬结胞局灶性聚积;2、纤维性结节,由纤维母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3、玻璃样结节,镜下,典型的硅结节是由呈同心圆状或旋涡状排列的、已发生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构成。结节中央往往可见内膜增厚的血管。(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胸膜广泛增厚。

(三)淋巴结的病变

肿大,互相融合,正常结构破坏,在纤维化基础上又典型的硅结节形成。

三、硅肺的分期和病变特点:1、Ⅰ期矽肺

硅结节主要局限在淋巴系统,肺组织中硅结节较少。2、Ⅱ期矽肺

硅结节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可散于全肺,但仍以肺门周围中、下肺叶较密集,总的病变范围不超过全肺的1/3。3、Ⅲ期硅肺(重症硅肺)

硅结节密集融合成块,结节之间常有灶周肺气肿和肺不张。新鲜肺标本可竖立不倒,切开有砂粒感。入水下沉。

四、合并症:1、硅肺结核病

硅肺合并结核病时称为硅肺结核病。越到晚期,并发几率越高。2、肺感染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肺气肿和自发性气胸

第五节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一、肺癌(lungcancer)(一)发病概况(二)病因

肺癌与下列因素有关:1、吸烟2、大气污染3、职业因素4、电离辐射(三)肺癌的组织发生:绝大多数肺癌均起源于各级支气管粘膜上皮,源于支气管腺体或肺泡上皮细胞者较少。因而肺癌实为支气管源性癌。

小细胞肺癌来自支气管粘膜及腺体的Kultschitzky细胞(嗜银细胞),属于APUD瘤。

支气管粘膜上皮可以经过两种途径癌变

(1)由基底细胞直接癌变;

(2)经上皮增生、鳞状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逐渐演化为浸润癌。

(四)病理变化:

1、肉眼类型:(1)中央型:癌块位于肺门部,由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发生。形成环绕癌变支气管的巨大癌块,形状不规则或呈分叶状,与肺组织的界限不清,有时比较清晰。癌块周围可有卫星灶。有时癌块内也可见坏死空腔。(2)周围型:位于肺叶周边部,癌发生在段或亚段支气管,往往在近脏层胸膜的肺组织内形成球形或结节状无包膜的癌块,与周围肺组织的界限较清晰,而与支气管的关系不明显。(3)弥漫型:此型罕见,癌组织沿肺泡管、肺泡弥漫性浸润生长,呈肺炎样外观,或呈大小不等的结节散布于多个肺叶内。

2、组织学类型:(1)鳞状细胞癌:约占30-50%。肿瘤由支气管粘膜上皮经鳞状上皮化生恶变而来。肉眼通常是中央型,按组织血分化程度不同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级;为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2)小细胞癌:约占20-25%,肉眼多为中央型,又叫燕麦细胞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和粘液腺内Kultschitzky细胞,是一种具有异源性内分泌功能的肿瘤。(3)腺癌:约占35%,发生率在肺癌中占第三位。肉眼多为周边型,亚型:肺泡细胞癌,又称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可能源于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肿瘤细胞沿肺泡壁扩散,成单层或多层排列。肉眼多呈弥漫型。(4)大细胞癌:主由胞浆丰富的大细胞组成,癌细胞高度异型。此型恶性程度颇高,生长快,容易侵入血管形成广泛转移。

(五)扩散途径:1、直接蔓延2、转移:淋巴道转移—由支气管肺淋巴结到气管叉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进而转移至纵隔、锁骨上、腋窝、颈部淋巴结等。癌细胞侵入肺静脉而发生血道转移。脑、肾上腺和骨是肺癌转移的常见部位。小细胞癌比鳞癌和腺癌更易发生血道转移。

(六)临床病理联系:1、肺部症状2、转移症状:胸腔血性积液、上腔综合征、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上肢疼痛及手部肌肉萎缩。3、神经内分泌症状:类癌综合征、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icsyndrome)

二、鼻咽癌:(一)病因

可能与环境、病*、遗传等方面因素有关。(二)病理变化1、好发部位:最常见于鼻咽顶部,其次是外侧壁和咽隐窝,前壁最少见。2、肉眼:早期为局部粘膜粗糙或稍隆起;后为结节型、菜花型、粘膜下型、溃疡型。3、组织学类型:鳞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三)扩散途径

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

三、喉癌(carcinomaofthelarynx)(一)病理变化

分为喉内癌、喉外癌,多发生于声带。组织学类型有:鳞状细胞癌(最多见)、腺癌。(二)扩散途径

直接蔓延多见、淋巴道转移(较晚)、血道转移。

END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理学笔记呼吸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