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治秀
邵阳学院医学院
级临床十三班
座右铭:不想别人否定,自己就要更加努力。
带您认识哮喘
谈起哮喘,让我想到了一代歌后:邓丽君。
据媒体报道:年冬天,邓丽君得了感冒一直没好,又因工作过度劳累,最后病情演变成了哮喘,据了解,其男友保罗爱抽烟。年5月8日邓丽君因突发哮喘而死亡。
哮喘究竟是什么疾病,竟能夺人性命?下面小编将带大家走进本期主题——哮喘。
一、认识哮喘
01
定义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份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以气流受阻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通俗的讲,就是反复地、发作性地喘息、气短、咳嗽、胸闷,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
那小编再讲得接地气一点吧!
哮喘就是由于支气管变窄,使空气不能顺畅地出、入肺部而引发的,就好像水管被阻塞了,水不能流通一样。此时病人就有哮鸣和呼吸困难的感觉。
02
支气管缩窄的原因
1、支气管壁的平滑肌收缩
2、支气管发炎和肿胀
3、有痰液阻塞在支气管内
二、支气管的解剖学结构
主支气管起自隆突,自气管杈分为左、右支气管,左支气管细而长,走行较倾斜,经左肺门进入左肺;右支气管短而粗,走行较陡直,于第五胸椎经右肺门进入右肺,加上右肺通气量较左肺大,故临床上气管内异物多坠入右主支气管。
支气管结构
左主支气管分支
(1)于第六胸椎水平进入左肺门
(2)于隆突下5㎝发出上叶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发出上段支与下段支(舌段)
(3)上段支向上发出尖后段、前段支气管,下段支向前外发出上舌段及下舌段
(4)下叶支气管长在开口处发出下叶背段支气管,继续向下发出内前、外、后基底段
右主支气管分支
(1)于第五胸椎下缘水平进入右肺门,分为上、中、下叶支气管
(2)距隆突2.5cm后壁发出上叶支气管,与右主支气管呈90度延伸至外上方,分为尖、后、前三段支气管
(3)自上叶开口至中叶开口之间的这一段支气管,称为中间段支气管
(4)中叶支气管开口于前壁,后又分出外侧段、内侧支气管
(5)在中叶开口水平处分出下叶背段支气管,开口于中叶支气管对侧,即后壁
(6)下叶支气管继续向下约1.5cm分出内、前、外、后基底段支气管
细支气管的结构
肺的导气部:叶支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
叶支气管(第2级)
段支气管(第3~4级)
小支气管(第5~10级)
细支气管(第11~13级)
终末细支气管(第14~16级)
肺的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下各段均出现了肺泡,为肺的呼吸部
呼吸性细支气管(第17~19级)
肺泡管(第20~22级)
肺泡囊(第23级)
肺泡(第24级)
三、支气管的镜下结构
支气管的镜下结构
显微镜下支气管由三层组成:
1、粘膜层:
(1)粘膜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杯状细胞组成
(2)粘液纤毛装置:其内层是浆液层,外层是粘强力层。该装置具有防御功能,粘液捕获的灰尘、细菌等可由纤毛摆动推至喉部清除出去。
(3)固有膜组成:位于粘膜深层,由胶原纤维、致密结缔组织和浆细胞等构成,可以保持气道有适当的舒缩幅度。
2、粘膜下层:
全由结缔组织形成,内含许多腺体,导管开口于粘膜表面,这些腺体常分泌粘液,使粘膜上皮保持湿润并能粘着灰尘和细菌,便于通过上皮的纤毛系统而咳出体外。
3、外膜层:
由软骨和纤维组成。软骨支撑呼吸道使之不易陷闭。随着支气管树的不断分支,外层的软骨就变为软骨片,粘膜上皮越来越薄,且上皮下出现了丰富的平滑肌。
四、支气管的生理作用
1、免疫防御作用: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顶端伸出许多纤毛和微绒毛并伸向管腔,杯状细胞及气管、支气管黏膜下腺体则分泌黏液,黏液中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补体和酶等,覆盖在管腔的表面,并与纤毛一起形成黏膜层(黏液毯)。当空气中有害物质如细菌、灰尘等被吸入气管—支气管后,就沉积在黏液毯上,起免疫防御作用
2、吞噬异物作用:
在没有纤毛上皮细胞的细支气管以下的部位,主要靠吞噬细胞来清除异物,如肺泡的吞噬细胞经常吞噬细菌和灰尘颗粒等;组织细胞、单核细胞等也具有吞噬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有许多淋巴小结,其中含有丰富的网状细胞,可以对进入淋巴小结的细菌起到清除作用,相当于第二道防线。
3、特殊免疫功能:
呼吸道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溶菌酶、补体、干扰素等,具有溶菌、杀菌、中和*素和病*的作用,对保护呼吸道黏膜,防止病菌和其它抗原物质进入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
4、保护性反射作用:
在呼吸道的鼻腔、喉支气管等处的黏膜受到刺激时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如咳嗽、打喷嚏、支气管收缩等。咳嗽反射能排除呼吸道过多的分泌物和异物,有清洁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作用,喷嚏反射可清除鼻腔中的刺激物,支气管收缩可防止刺激物进入肺组织,起到保护肺脏的作用
五、哮喘的病因
1、遗传因素:目前认为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与多基因遗传有关。
2、变应原:
(1)室内变应原:尘螨、宠物、蟑螂、花粉等。
(2)职业性变应原:油漆、活性染料、面粉、木材等。
(3)食物变应原:牛奶、蛋类、鱼、虾、蟹等。
3、促发因素:运动、冷空气、环境污染、吸烟、药物等。
看到这,小编相信大家对哮喘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但还是会疑问,邓丽君患得明明是感冒,为何会演变为哮喘呢?男友保罗的吸烟与她的病情有没有联系呢?小编在此为大家解释:
冬天,除了会让人感到寒冷时,还是一个病*多发的季节。在冬天时,寒冷会降低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破坏其防御功能;病*、细菌一旦侵入,就可能会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进而演变为支气管哮喘。
烟雾对已经处于高反应状态的哮喘患者气道来说,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刺激,可以使支气管收缩,甚至痉挛,使哮喘发作;烟雾的有害物质在气道沉积后,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从而使支气管黏膜增厚、分泌物增多等因素不但可以增加气道的刺激,而且可进一步造成官腔的狭窄,从而加重病情。
六、哮喘的临床表现
症状:
(1)典型症状: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咳嗽,严重者端坐呼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可自行缓解或治疗后缓解。
(2)其它表现
①哮喘先兆:如干咳、打喷嚏、流眼泪、胸闷等。
②咳嗽变异型哮喘:咳嗽为唯一症状。
。
③胸闷变异型哮喘:胸闷为唯一症状。
④运动型哮喘:运动时出现伴有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
哮喘分期: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加重。
2、慢性持续期期: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有不同程度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体征:
广泛哮鸣音、呼吸费力、呼气延长、心率增加、大汗淋漓、紫绀等。
哮喘的危害
●哮喘突然发作会引起气胸、肺不张、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影响患儿的心理发育
●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等病
哮喘的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散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其它疾病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最大呼气流量(PEF)一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符合以上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七、哮喘的治疗
目前哮喘虽不能根治,但长期规范化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达到良好或完全的临床控制,能使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
1.治疗原则
(1)脱离变应原(如花粉、尘螨、宠物)
(2)支气管扩张剂(β2受体激动剂)
(3)支气管分泌物(平喘止咳化痰)
(4)消除气道炎症(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炎药)
2.常用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给药途径有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吸入为首选途径
①吸入激素的局部抗炎作用强,吸入激素直
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少,且全身性不
良反应较少。
②口服给药:适用于轻中度哮喘发作,慢性
持续性哮喘大剂量吸入激素联合治疗无效
的患者。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等)。
③静脉给药: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应静脉及时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症状得以控制后,应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渐减少激素剂量。
(2)β2受体激动剂:近年来推出β2受体激动剂联合糖皮质激素共同治疗哮喘。
(3)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及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低浓度茶碱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4)白三烯调节剂:除吸人激素外,是唯一可单独应用的长期控制药,可作为轻度哮喘的替代治疗药物和中重度哮喘的联合治疗用药。
(5)其它药物治疗:抗胆碱能药物、抗组胺药物等。
八、预防
1、脱离过敏原:尽量找出过敏原,并避免与之接触。
2、适当锻炼:在缓解期应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游泳、跑步等,应注意循序渐进。
3、调整情绪:稳定好精神情绪,对哮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4、规则用药:适当且规则地使用哮喘治疗药物,特别是抗炎药物和平喘药物,有助于缓解病情,减少发作。
5、注意饮食:宜清淡,禁辛辣、刺激性食物。
哮喘虽不能治愈,但却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进行控制,试想一下,若歌后邓丽君有一个好的环境,注意饮食和用药,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呢?千万不要让哮喘误了你的一生!
参考文献
[1]王燕,甄丽华,王亚娟,佘妙华,马欣,侯松萍,谭平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临床特征及诊断指标的初步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2月第27卷第2期
[2]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年3月第31卷第3期ChinJTubercRespirDis,
[3]方智辉中西医结合对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治疗新进展-()01--03
作者/陈治秀
编辑/陈治秀
指导老师/李艳伟
▲向上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