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了,终于能吃上饭了!”医院住院部十一楼的呼吸内科病房内,孙大伯看着面前的豆腐脑和小笼包,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刚才还给女儿打电话,说要吃红烧肉呢,我给拦下了。”旁边的老伴蒋阿姨笑眯眯地说道。
孙大伯因为肿瘤压迫了食道,导致水米不进已经一个多月了。同时,他还有非常严重的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缠身。
“肿瘤导致整个食道都已经闭合,吃不下任何东西,喝一口水也会吐出来,而且临近的气管也受到了影响,当时气管镜检查显示气管狭窄程度已经超过了75%。”主管孙大伯的是孙志*医生,“他的肿瘤已经不能用外科手段去处理了,身体状况也不适合化疗。当吃饭也成为一种奢望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减少他的痛苦,让他有比较好的生活质量。”
不能手术不能化疗,孙大伯的家人也到外院去咨询过,放疗也不能做,要解决孙大伯的食道梗阻和气管狭窄问题,呼吸内科主任吴晓东就考虑通过介入治疗来解决,并联系了介入治疗科的谢长远医生,共同商讨最佳治疗方案。
1
第一步,气管支架植入
入院时候,孙大伯基本上是端坐呼吸,自己感觉喘不上气。“太难受了,吸着氧气还是透不过气来,整日整夜都睡不着,什么都吃不下,感觉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我当时和医生说,能再吃一顿饭我就满足了。”
因为孙大伯的情况比较复杂,同时也考虑到他的身体承受能力,一次治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能分次做。治疗团队决定,首要问题是解决气道狭窄,呼吸顺畅了,再考虑下一步问题。
孙大伯的肿瘤长在食管中段,紧贴着主支气管分叉处。逐渐增大的肿瘤不仅把食管全部堵塞,也侵犯到了相邻的气管,这就是孙大伯气急的原因,如果任由其发展,那么气管也会完全阻塞而导致窒息。医生们要做的就是在气管受压部位植入支架解除狭窄,使受压的气管回到原本的状态。
8月4日下午,在DSA室,吴晓东主任和谢长远医生给孙大伯进行了倒Y形一体式气管支架植入术。这个手术的难度就在于支架形状的选择,因为病变部位正好位于气管分叉处,就像在一个三岔路口拓宽道路,支架位置必须放得不偏不倚才能发挥支架的作用,而且动作一定要快,试想一个人屏气时间能有多久,更何况是一个久病在床的人。
15秒!做好充分准备后,在DSA监视器下,从定位到支架释放,谢长远和吴晓东仅仅用了15秒。手术效果立竿见影,孙大伯的呼吸立刻顺畅了,缺氧症状很快得到了改善。
2
第二步,解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由于孙大伯有严重的肝硬化,导致了门脉高压、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极易出现大出血。说得简单点,他吃下去的任何东西,都可能造成血管破裂而危及生命。
为了让孙大伯能安全地吃饭,8月8日,他再次来到了DSA室,谢医生为他进行了经皮经肝胃冠状动脉栓塞术。这个手术的目的就是为了阻断胃底静脉的血供,减少曲张静脉的出血风险。只有一个2毫米不到的小伤口,在镜头下迂曲增粗且脆弱的血管成功得到了保护。
主管医生孙志*在查看大伯的情况
3
第三步,食道支架植入
8月10日,孙大伯“三入”DSA。这次,医生们要解决他的食道梗阻问题。依旧是一根细细的导管,依旧是那几位医生,躺在治疗床上的孙大伯已经没有了第一次的忐忑,甚至还和医生开起了玩笑:“医生,你们的床有点硬啊。”
定位、释放支架,监视器上清晰地显示出了支架扩张良好,口服造影剂顺利地流入了胃内。成功了!孙大伯终于可以吃饭了,此时,一向严肃的医生们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当天晚上,孙大伯就蠢蠢欲动想吃东西,在医生的看护下先试着喝了点水,第二天终于能吃上东西了。如今孙大伯已经出院回家休养,而蒋阿姨则说:“我就是相医院,医院都说没救了,如今他能吃饭了,我看着高兴啊!”
“在一个病人身上连做三项介入治疗,这是非常罕见的。我们和介入科共同探讨,要考虑疗效,更要考虑安全问题。吃不下饭还能输营养液,而透不过气则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吴晓东主任如是说,“病人和家属给了我们最大的信任,这也是我们能够放手去做的一大原因,治疗效果令人很满意。”帮助孙大伯顺利呼吸和进食的两个支架
谢长远医生则表示,介入治疗相对于大众来说是门新兴学科,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的发展突飞猛进。我院自年开展介入治疗,历经20多年的发展,常规介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介入治疗简单地讲就是通过影像引导,利用特殊的器材治疗某些疾病的手段,具有微创、高效、治疗周期短等特点。把握好适应症,介入治疗会成为内外科治疗的强力辅助。像孙大伯这样的病例,内外科及放疗科无法解决,通过介入治疗,三次不同部位的手术,只有一个2㎜也不到的小创口,一针也不用缝,就解决了大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