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狭窄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对话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廖
TUhjnbcbe - 2020/12/23 17:18:00

编者按:“AME作者面对面”专栏由编辑部精心挑选了发表在AME旗下杂志的优秀论著,诚邀作者总结亮点;“不期而会·作者面对面”系列则是从中邀请杰出的作者团队进行线上对话,引出背后的科研故事,进一步启发广大医学同行的学术思维,共促成长。

在JournalofThoracicDisease杂志(点击了解详情)中,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廖永德团队发表了关于“连续缝合多等分导线法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中应用探讨”的研究。编辑部诚邀本文通讯作者廖永德教授(年8医院胸外科副医院胸外科主任)和第一作者张正博士分享研究团队的科研思路,看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地在热爱的领域深耕、成长的。

不期而会·廖永德、张正

AME:当前,胸腔镜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在胸外科的应用情况如何?贵团队在支气管吻合中是如何想到“连续缝合多等分导线法”的?

廖永德:胸腔镜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在胸外科是一个常规的术式,目前各大中心都已常规开展。该术式能有效避免全肺切除,保留更多肺功能。但手术中需要离断支气管,再重建吻合,所以技术要求比一般手术要高一些。

全胸腔镜下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的难点在于支气管吻合。在开放手术中,不管是间断缝合,还是连续缝合,都存在缝线相互缠绕的问题。与开放手术相比,胸腔镜下手术缝线缠绕的问题则更加严重。因为不像开放手术缝线都在视野内,胸腔镜下只能看到缝线的局部,每缝一次针就要导一次线,线会到视野之外,因此容易缠绕在一起,导致手术无法继续。

所以,我们就在想如何解决缝线缠绕的问题。我们首先分析,线之所以会相互缠绕,是因为胸腔内有好几根线,就有了缠绕的机会。而如果胸腔里只有一根线的话,就不会缠绕了。于是,经过不断尝试,我们想出了连续缝合多等分导线法,将吻合口分为三等分或四等分,每逢一针只导出下一针缝线,也就是胸腔内只有一根缝线,没有其他线可以相互缠绕,所以就把这个问题克服了。

AME:该方法从最开始诞生到成熟开展并形成流程规范,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完善过程?

廖永德:为了避免缝线缠绕,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连续缝合多等分导线法在形成规范前,重点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完善:(1)吻合口分几等分。开始时考虑不等分,一次从头缝到尾。后来发现行不通,一方面线拉不动,另一方面由于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口径不一致,可能会对合不好,很难缝得很完美。最后发现,根据解剖结构不同,右侧三等分、左侧四等分比较合适。()当胸腔内只有一根线时,是不会缠绕的。但是缝完一等分,再缝第二等分的时候,线已经导出来了,此时胸腔内就有根缝线了,这时又可能缠绕。为此,我们把导出来的线用纱布有序地缠绕起来,这样线都在视野之内,就能避免缝线缠绕了。针对缝线缠绕的问题,我们也在很多场合与同行进行了交流,大家对我们这种方法也比较认可。交流中,我们也吸收了其他人的方法,不断地改进。

AME:近几年来,胸腔镜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在术式上是否又有一些突破?

廖永德:近年来腔镜技术在发展,尤其是3D胸腔镜在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中显示出更多的优势,其立体感更明显,放大倍数更大,使吻合难度降低,手术更加方便。此外,机器人手术上也有突破,机器人手术在重建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机器人同样具有3D视野,且机械臂能够模仿人的手腕,可以变换各种角度,在手术上有更多的优势。3D胸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的应用使袖式手术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安全。

AME:在这种比较偏向外科话题的论文写作上,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廖永德:外科话题论文写作与基础及内科的论文写作有很大差别。基础及内科相关的论文有固定的框架和结构,不同人写出的论文结构会很相似。而外科话题的论文写作却并非如此。外科话题的论文只能由外科医生来写,而且最好由主刀来写。外科医生要不断思考,经常像放电影一样回忆各个操作步骤,看看手术有哪些要点,同时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实际上,功夫在文章之外,手术要点和改进方向都是在长期的琢磨和思考中形成的,有了长期实践的总结和梳理,写作时才能够写出来,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的。此外,外科医生要喜欢学术交流,大家相互交换思路,才能获得新的启发。当然,所有的文章写作都要经常查看文献,学习优秀文章的英文表述方法。由于英文与中文写作有很大不同,需要不断地修改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AME: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JTD杂志的?这本杂志跟您接触过的其他杂志是否有什么不同?

廖永德:JTD杂志创刊之初我就了解了。这本比较贴近临床,很实用,我们团队此前也有文章投稿到JTD杂志,投稿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杂志很专业,审稿流程及时,审稿意见很中肯,各方面都很不错。我们科里的同事都在看这本杂志,大家都特别喜欢。尤其是其中的手术视频,很有特色,让大家很受启发。另外,除发表文章本身外,JTD还开展了很多其他形式的学术交流。比如,采访论文作者,让更多人了解文章写作背后的故事,文章是怎么产生的,其中有哪些有启发的故事。还通过多种方式将文章推荐给更多的读者。比如,精选杂志刊登的文章,按不同的话题分类,出版图书或特刊等,这些都是很多好的交流模式。我很看好JTD杂志,未来将大有潜力。

AME:在文章撰写中,您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了重点考虑?是如何来安排组织架构的?

张正:我们团队在廖教授的带领下,成功地运用该方法完成支气管的吻合。通过查阅文献,该方法未见报到。主要对两方面重点考虑:一是病例资料,二是该方法的书写。对于病例资料,本团队有完善的病例数据库,入组的每一例患者具有完整的病例资料,这是进行临床科研的前提和基础。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资料,术前资料包括病例文字资料、纤支镜、CT等辅助检查,术中资料包括手术视频、术中关键操作图片,患者术后定期复查时,收集纤支镜及CT资料。另一方面重点考虑如何更好地书写该方法,才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采用术中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方法,经过反复的讨论与修改才最终成文,后来加上了示意图更有助于理解。我们通过查阅文献与JTD杂志的文章结构,来确定该文章的组织架构。

AME:从投稿到文章正式发表,中间是否有大修/小修,历时多久?从文章撰写到发表,是否有一些有难忘/有趣的故事?

张正:从投稿到文章正式发表,历时9个月,中间经历一次大修和一次小修,大修其实修改的也并不多,主要是语言问题,我们开始是自己翻译的英语,有些语法上的问题,经过AME专业的母语化润色后,文章提高了一个档次。所以对于后续的SCI文章,我们团队基本上首选AME的润色服务。该文章修回、接收与发表都挺快,7月日小修提高后,31日就接收了,9月份文章正式发表。文章最难忘的就是翻译的过程了,尤其是手术方法部分的翻译,没有可以借鉴的例子,每个句子甚至每个词,都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和反复琢磨,有时一晚上会因为成功翻译一个句子而欣喜。还有就是在第一次修回,有个审稿专家建议采用示意图,这个过程也同样痛苦,我们团队没有绘画这方面的人才,而会绘画的听不懂我们的这个手术方法。我们首先自己画了一个草图,请解剖专业绘画老师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才最终有了现在的示意图,看着这个示意图,虽然不是那么完美,但也能大体说明该方法。同时也感谢AME的编辑与审稿专家,给予的建议都能更好地提升该文章的水平,来达到JTD的要求。

AME:通过本次科研及发文写作经历,您有哪些收获?

张正:通过本次科研及发文写作经历,不但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论文写作水平与英文翻译能力。一篇好的论文,idea很重要,临床技术创新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文献检索很重要,可获悉这项技术的进展情况以及目前需要改进的地方;英语书面规范很重要,许多期刊都是因为语言不过关而拒稿,最好进行必要的润色服务;修回的回复意见很重要,修回就说明被录用的可能性很大,一定要仔细回答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最好逐条回复,态度友好;对于临床科研论文,病例资料的完整性很重要,这是前提和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廖永德团队·AME作者面对面

编辑部精心挑选了发表在AME旗下杂志的优秀论著,诚邀作者总结亮点,文章内容如下。

所刊杂志:

JournalofThoracicDisease(点击查看杂志详情与影响因子)

文章标题:

连续缝合多等分导线法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中应用探讨(Applicationofthe“continuoussuturedividingandequalsuturetightening”methodin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sleevelobectomy)

内容亮点

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主要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支气管吻合。文献报道胸腔镜下不管采用间断或连续缝合均难以避免缝线之间相互缠绕,因此如何导线以避免缝线缠绕干扰吻合便成为该术式的关键。手术要点:1,首先离断肺静脉和肺动脉,系统清扫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纵隔淋巴结。,手术刀经主操作孔进入胸腔分别切断叶支气管和主支气管,残端送检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确保切缘阴性。3,采用“连续缝合多等分导线法”吻合支气管:将吻合口分为三等分或四等分进行缝合,从每等分的起点至终点均不需收紧和过多导出缝线,每逢一针仅需导出下一针缝线,完成每等分缝合后利用神经拉钩和肺门血管钳进行导线,收紧缝线,按此法完成所有等分吻合。4,吻合完毕,术中纤支镜检查支气管吻合口完整通畅。术后1周和每3月复查胸部CT和纤支镜观察支气管吻合口有无复发和狭窄。所有患者采用“连续缝合多等分导线法”均顺利完成支气管缝合,无支气管胸膜瘘,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吻合过程平均耗时约35分钟(30-45分钟),术后住院时间7d(5-10d)。术后病理均为非小细胞肺癌,断端均未见癌残留。术后1周支气管CT三维重建检查和纤支镜检查证实吻合口愈合良好、通畅无狭窄。由此得出结论:“连续缝合多等分导线法”进行全胸腔镜下支气管吻合操作方便、快捷、安全可行,有效避免缝线间相互缠绕,省时省力。可为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这一复杂手术的推广创造条件。(论著中文信息由第一作者整理提供,欲览英文原文请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话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