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由呼吸道(也称气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又可分为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临床上将口、鼻、咽、喉部称为“上呼吸道”;将气管、支气管及其肺内分支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其中口鼻咽部也是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麻醉前对呼吸系统解剖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估,可避免一些在操作过程可能遇到的麻烦和困惑。
一、颌面、口、齿
(一)颌面
颌和面的解剖结构与麻醉诱导期应用麻醉面罩的紧贴性或气管内插管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退缩的下颌、大嘴、高大突起的鼻子、男性大胡子等特殊解剖结构可影响麻醉面罩与面部的紧贴性,可致麻醉诱导期不能有效的通气和氧合。常见表现启口疼痛和障碍疾病为颞颌关节功能失常、三叉神经痛或部分头痛,可在气管插管操作中出现张口度不理想,或颞颌关节脱臼,术后疼痛可能加重。
(二)口和口咽
观察口唇和舌部的颜色与形态。有时还可能发现某些潜在的疾病,如贫血、白血病(leukoplakia)或早期鳞癌等。嘱病人发“啊”声,观察软腭、悬雍垂或舌的关系。舌偏移可发生在某些颅神经功能不全病例中。舌过大或突出(巨舌症)可妨碍气管插管操作。用压舌板压下舌体,一般应观察到口咽腔是否存在增殖体、扁桃体增生和炎症。检查位于上颌第二臼齿处的唾液腺开口,观察是否有异常分泌物。
(三)齿和义齿
观察牙齿排列结构,检查是否存在牙周炎、龃齿、松动齿、齿残缺零乱不全、门齿过长或前耙、全口无牙、全口义齿等。对所有检查到的牙齿异常,应在麻醉前记录于麻醉记录单,并告诉病人麻醉期间有可能引起牙损伤,征得病人同意。插管前采用适宜的牙模保护,有可能避免牙损伤。麻醉诱导前理应常规将义齿摘下,但在诱导前临时摘除全口义齿,有时反而会影响麻醉面罩的紧贴程度或喉镜显露声门,若需保留义齿,应警惕义齿移位或脱落。
二、鼻腔
鼻与口都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鼻又是嗅觉器官,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对气管插管言,鼻至气管分叉部的解剖具有特殊性。鼻孔至喉腔为上呼吸道,包括鼻腔(鼻孔至鼻中隔末端)、鼻咽腔(鼻中隔末端至软腭下缘)和咽腔(软腭至喉头)三个解剖部位。鼻腔具有多种解剖生理功能,包括流通空气、清洁空气、加温和湿化空气,嗅觉、发声与反射等。鼻道内的空气流呈层流或涡流,受到粘液、纤毛活动、血管收缩与扩张等因素所影响。鼻腔加温吸入的外界冷空气,可使抵达喉腔的吸入气体温度接近体温,由此也消耗体内热量每天达75~卡。外界空气经鼻道湿化,抵达肺泡时其湿度约为90%,由此也消耗体内水每天约1L。鼻腔遇空气中的较大异物和不良气体,可引起喷嚏、呛咳反射,此即为鼻道的清洁功能。气管内插管后上述的鼻功能将有一定的改变。
(一)鼻道和鼻腔
鼻道在成人长约10~14cm,由鼻中隔分隔为左、右二腔,每一鼻腔有前和后两个鼻孔。鼻前孔与外界相通,鼻后孔与鼻咽腔和口咽腔相通。咽腔是鼻呼吸和口鼻呼吸的共同通道,在咽腔的下方为喉腔,是呼吸道中最狭窄的部位,犹如瓶颈。每一侧鼻腔由顶、底、内侧及外侧壁四部分所组成。
1.鼻顶壁较狭窄,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蝶骨等构成,属不能移动的部位,遇到暴力可引起骨折。筛骨的筛板较薄弱,与颅前窝相邻,并有嗅神经通过。当外伤致筛骨筛板骨折时,即为颅底骨折,常伴有嗅神经损伤、嗅觉障碍、脑膜和鼻腔顶部粘膜损伤,临床可出现出血和脑脊液鼻漏。鼻腔顶部特别是鼻中隔前上区的黏膜具有来自上颌动脉分支极丰富的血管丛分布,称“鼻易出血区”或“Little区”,一旦遇到损伤,极易引起严重出血(epistaxis,约90%的鼻出血发生于此)。经鼻气管插管的导管选择过粗,鼻孔将受到持续压力,可能会发生鼻孔皮肤坏死。鼻前部的软骨区属可活动的部位。前鼻孔的直径比鼻后孔大,呼吸困难时前鼻孔可显著扩大,即所谓鼻翼煽动现象。
2.内侧壁为两侧鼻腔的间隔,称鼻中隔,由骨质与软骨两部分构成,一般都偏位于一侧,以偏左侧者多见,在成人两侧鼻腔不对称者占75%。鼻中隔严重偏位者可致通气障碍,此即为鼻中隔偏斜症。
3.外侧壁在外侧壁上悬挂上、中、下三个突出的鼻甲,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的下方裂隙分别称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空隙,称为总鼻道。施行经鼻气管内插管或插入鼻咽通气管时,强调导管必须沿下鼻道(即鼻底部)插入,然后经90度转弯向下抵达鼻咽腔和喉腔。沿下鼻道插入的方法:病人取仰卧位,气管导管或通气道与面部呈90度垂直方向插入,即可沿下鼻道插入鼻咽腔。相反,如果将导管向鼻顶部方向(与鼻外型呈平行方向)插入,则极易引起Little区损伤而严重出血。同理,在施行经鼻吸引管操作时,如果不慎而檫伤鼻顶部的出血区,同样会引起严重出血。有人建议在鼻道内操作前先使用血管收缩剂,可减少出血机会。此外,如果病人正在施行抗凝药治疗,则禁忌经鼻腔插入任何导管(包括通气道、胃管和气管导管),因极易引起凶猛的鼻出血,需用填塞法止血。
(二)鼻窦
鼻泪导管以及颅骨额窦、筛窦、副鼻窦等均开口于鼻腔。鼻腔插管时有可能将鼻腔细菌经窦口进入窦腔而引起窦感染(sinusitis),也可能促使鼻息肉阻塞窦口而引起感染(sinusitis);也偶尔可因咽腔与中耳之间的气压发生改变而造成咽鼓管阻塞性感染。
(三)鼻的神经分布
鼻内外壁的皮肤和黏膜均由三叉神经的上、中、下分支的末梢支分布。因此,鼻腔内手术可以在黏膜表面麻醉下施行;也可在鼻外三叉神经分支阻滞麻醉下施行。
三、咽腔
咽腔是一个漏斗状肌性管道,上起自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在环状软骨环水平),与食管相延续,全长约12cm。咽腔的后壁扁平,贴附于6个颈椎椎体前面;前壁由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区分为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三部分。
(一)鼻咽腔
鼻咽腔是鼻腔鼻后孔向后方的直接延续,上达颅底,下至软腭平面,长度约为2.1cm,左右径约为1.5cm;顶壁呈拱顶状,后壁粘膜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集聚,称“咽扁桃体”;向下与口咽部借鼻咽峡相通。鼻咽峡位于软腭游离缘与咽后壁之间,在吞咽动作时关闭。鼻咽部侧壁上有“咽鼓管咽口”,呈三角形开口,位于下鼻甲平面后方约1.0cm处。鼻咽部的前、上、后方均有明显隆起,称“咽鼓管圆枕”。经鼻插管时,如果导管过硬或弯度不够,可能被隆起的圆枕所阻挡。
(二)口咽部
口咽部是口腔向后方的延续部,位于软腭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经咽峡与口腔或鼻咽部相通。咽峡由软腭的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围绕而成。其前壁不完整,主要由舌根构成。舌根后部正中有一矢状位粘膜皱襞连至会厌,称为“舌会厌正中襞”,该襞的两侧凹陷处称“会厌谷”。该谷是异物易滞留处,也是使用弯型喉镜片显露声门时的着力点。
(三)喉咽部
喉咽腔位于喉口及喉的后方,是咽腔的最下部比较峡窄的部分,上起于会厌上缘平面,下至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食管相延续。向前经喉口与喉腔通连。喉向后膨出于喉咽部的中央位,由此在喉口的两侧各形成一个深窝,称“梨状隐窝”,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盲探插管时比较容易损伤的部位。由于喉上神经的内支在梨状隐窝的粘膜下方经过,因此将局麻药涂布于梨状隐窝表面,可产生声带以上的喉表面麻醉,适用于施行喉镜和支气管镜检查。
四、喉头
(一)喉头位置
喉头位于颈前部、喉咽部的前方,上与喉咽部相通,下与气管相通。喉藉韧带和肌肉,上与舌骨相连,下胸骨相连,后方与咽紧密连接。喉于吞咽、发音或头部左右转动时,可随之向上、下、左、右移动。喉头的位置于成人上界正对第4、5颈椎体之前,下界平对第6颈椎体下缘;女性略高于男性。小儿比成人高,随年龄增长,喉的位置逐渐下降。
(二)喉头软骨
喉头以软骨为支架,包括关节和肌肉,内衬粘膜。软骨包括3块单个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以及3块成对的杓状软骨、小角状软骨和楔桩软骨组成。
1.甲状软骨甲状软骨形若僧帽,前面由两块板状软骨拼成,其前角的上端向前突出,称为“喉结”,喉结上端的中央呈凹陷状,叫“甲状软骨切迹”。甲状软骨板的后缘呈游离,向上和下各形成突起,称“上角”和“下角”。上角较长,借韧带与舌骨大角相连;下角较短粗,其尖端的内侧面有小关节,与环状软骨构成关节。
2.环状软骨在甲状软骨的下方,构成喉头的底座,也是气管的开口,前部较狭扁,叫“环状软骨弓”,后部较宽,叫“环状软骨板”。弓的位置平对第6颈椎,是颈部重要的体表标志。板的上缘有一对小关节面,与杓状软骨相连。环状软骨的下缘与气管相连,是气管软骨支架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对支撑气管上口的张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受到损伤,可引起气管上口狭窄。
3.杓状软骨是一对略呈三角形的软骨,尖向上,底向下,与环状软骨板下缘构成“环杓关节”。杓状软骨基底向前方突起,称“声带突”,有声韧带附着,向外侧较钝的突起叫“肌突”,是喉肌的附着处。
4.会厌软骨是上宽下窄呈叶片状的软骨,下端狭细部称“会厌软骨茎”,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侧面;舌面稍拱起对向舌根和舌骨,喉面稍凹对向喉前庭。会厌舌面的上部与舌根的粘膜形成位于中线的“舌会厌正中襞”,与舌根两侧的黏膜形成“舌会厌外侧襞”。三条皱襞间的一对凹陷称为“会厌谷”。置入弯型喉镜片时,必须深达舌会厌正中襞,使皱襞中的舌会厌韧带拉紧,才能翘起会厌而显露声门。
5.环杓关节由杓状软骨底和环状软骨上缘关节面构成。杓状软骨可沿垂直轴作旋转运动,由此使声带突转至内侧或外侧,相应使声带拉紧和松开,构成呼与吸动作以及发声功能。
(三)环甲膜
1.环甲膜由弹性纤维膜片构成,分布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连至环状软骨上缘和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左右环甲膜大致形成上窄下宽近似圆锥的形状。其上缘游离,前附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后附于杓状软骨声带突,称为“声韧带”,即“声带”,是发音的主要结构。其前部增厚,称“环甲韧带”。环甲膜的位置浅表,易被扪及,在喉阻塞紧急情况急救时,经环甲膜用粗针穿刺气管,或部分切开环甲膜,可建立临时的呼吸通道。
2.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于环状软骨下缘与第1气管软骨之间。
(四)喉腔
1.喉腔喉腔是指会厌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的腔隙,由喉软骨支架围成,平均长4~6cm。喉腔上经喉口与喉咽部相通。喉口朝向后上方,由会厌软骨上缘、杓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围成。喉腔下通声门与气管。喉腔粘膜与咽和气管粘膜相连。
2.喉腔皱襞在喉腔的两侧壁可见喉粘膜形成的两对皱襞。上方的一对叫“前庭襞”,又称“室襞”(也称“假声带”);下方的一对称为“声襞”,又名“声带”。室襞与声襞之间向外突出的间隙,称“喉室”。两侧声襞与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即“声门裂”,简称“声门”,是气管插管必经之路,是喉腔中最狭窄的部位。小儿的喉腔呈漏斗状,最狭窄的部位在声门裂下方的环状软骨水平。婴儿会厌较长而硬,呈“V”形,且在声门的上方以45度角向后突出,用弯型喉镜片一般不易做到翘起会厌看到声门,采用直型喉镜片挑起会厌才容易看到声门。
(五)声门裂(声门)
1.声门裂可分膜间部和软骨间部,前3/5为膜间部,位于两侧声襞之间;后2/5为软骨间部,位于杓状软骨之间。声门裂的长度在男性约为22mm,女性约为18mm。声门裂呈前低后高约为17度的角度。在平静呼吸时,声门裂的膜间部呈前窄后宽的三角形,软骨间部呈长方形;深呼吸时,杓状软骨外转,声门裂开大呈菱形,此时通过声门裂可看到2~3个气管软骨环。
2.声带由层列的鳞状上皮细胞覆盖,这是声带可发生表皮样癌的原因。气管内插管后,声带较容易因损伤而出现息肉形成,一般多发生在会厌的后1/3部位,这与气管导管压迫杓状软骨声带突的内侧面有关;在气管内插管浅麻醉下,频繁吞咽和咳嗽动作也可导致喉头过度活动,致声带表面细胞擦伤和溃疡,在愈合期时可出现纤维组织化,结果是息肉形成。手术后并发息肉形成的表现是慢性嘶哑。此外,在长时间接受气管内插管的病人,偶尔可并发气管侵蚀和狭窄并发症,但比较罕见,其原因往往与并发杓状软骨脱位有关。
(六)喉的括约肌功能
喉是发声器官,但还具有喉肌活动功能以产生气道的活瓣功能,具体有以下四方面作用:
1.提高胸内压在剧烈咳嗽或喷涕动作时,需通过喉的关闭功能以提高胸内压来完成。
2.提高腹内压在小便、大便或提举重物等动作时,需要首先关闭喉头以保持膈肌固定,然后再开始腹肌收缩,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腹内压以完成上述动作。
3.改善肺泡通气的有效性:吸气时,声门开启和气支气管扩张,使气流顺利进入肺泡;呼气时,先有声门关闭和气管支气管收缩动作,以促使死腔气逆流回入肺泡,然后再开启呼气,以排除死腔气。提示喉在肺泡通气的有效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4.反射性关闭气道表现为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是喉、声门、气管、支气管受到外来刺激时的一种对肺脏的保护性反射。
(1)喉痉挛:机体受到内源性机械或化学刺激,或外源性疼痛刺激时,表现全身肌肉收缩或痉挛,其中也包括喉内肌、气管支气管系平滑肌、喉外肌和胸壁肌等收缩,其结果是喉痉挛,表现气道顽固性关闭,对正压通气产生抵抗,对阿托品治疗完全无反应。由于喉肌是一种特殊型内脏肌,表现随意和不随意肌的双重功能,因此应用神经肌接头阻滞药可使之完全松弛。对喉痉挛的标准处理是:解除刺激源;提下颌向前向上位;气道氧正压通气;静脉注射琥珀胆碱。
(2)支气管痉挛:引起支气管痉挛的原因较复杂多样,包括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药物过敏;体内组胺、前列腺素、慢性致敏性物质释放等,也可因体温升高、支气管外压力、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肺栓塞等原因引起。支气管痉挛可导致气道严重狭窄,机体缺氧和CO2蓄积,对其处理的标准方法包括:解除刺激源,应用下列一种或几种措施:氧正压通气;应用β兴奋药、抗胆碱药、氢化可的松;偶尔可静脉注射氨茶碱;应用神经肌接头阻滞药以解除胸壁肌痉挛。
(七)喉的神经支配
喉的全部功能包括感觉与运动,由来自桥脑迷走神经的分支。喉的迷走神经伴随舌咽神经、副神经与颈静脉一起穿出颅骨。阻滞迷走神经分支后即可施行清醒插管,但也可导致呼吸道阻塞。如果术前病人存在声带麻痹,在排除常见原因之后应考虑有脑干病变的可能,此时也可伴有舌咽神经和副神经麻痹。喉的迷走神经分支包括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喉的黏膜下分布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因此,对喉施行黏膜表面麻醉非常容易。
1.喉上神经也称上喉神经是迷走神经的一支,为感觉和运动的混合神经。迷走神经离开颅底神经节后,分为内外两支。喉神经走行在颈内、外动脉的深部,途中分出细的外支管理环甲肌,分出较粗的内支穿过舌甲膜进入喉内,管理声带以上包括会厌的喉面感觉。因此,在直型喉镜片挑起会厌的刺激下,容易诱发喉痉挛和咳嗽;若用弯型喉镜片插入会厌谷刺激会厌舌面时,则不致引起喉痉挛和咳嗽。内支穿透舌甲膜后除管理声带以上水平的喉壁和部分咽壁的感觉外,其中上喉神经是管理喉外肌和环甲肌运动的唯一神经,其神经纤维呈垂直和对角线方向分布于环甲肌。当环甲肌收缩时,可致环状软骨呈矢状面的升降移动,由此使声带的张力发生改变。在舌甲膜处阻滞上喉神经,再结合施行咽喉壁和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可致声带完全麻痹,由此可提供极为优良的清醒气管插管局部麻醉。上喉神经阻滞也可用于治疗喉结核性溃疡、癌浸润等疾病引起的喉痛症。
2.喉返神经也称下喉神经。左或右喉返神经的走行不同。由下向上抵达喉内,管理声带以下水平的气管感觉,以及喉内面的全部肌肉运动。
(1)右喉返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在锁骨下动脉处绊绕锁骨下动脉而抵达颈部,在食管与气管的间沟中上行至喉。
(2)左喉返神经:来自迷走神经经,左侧的下喉神经是真正的喉返神经,它在主动脉弓紧挨动脉导管韧带(即闭塞的动脉导管)处绕过后,向上抵达颈部,此后的行径与右喉返神经相同。左侧喉返神经容易在某些手术中(如甲状腺切除、动脉导管未闭结扎等)受到损伤,或容易被扩张的主动脉瘤压迫而受损,由此可在拔除气管内导管后出现声嘶和呼吸困难,应予以警惕。施行上喉神经和下喉神经阻滞,结合颈丛神经阻滞,可使喉切除手术顺利地在单纯神经阻滞麻醉下完成。
(3)喉返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环甲肌以外的喉内肌;感觉纤维支配声带以下的喉粘膜。一侧喉返神经损伤可致声带麻痹和声音嘶哑;双侧同时损伤则可发生失音、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手术中颈部的过度旋转或过伸,或气管套囊过度充气,都有可能压迫喉返神经终末支,偶尔可出现单侧声带麻痹。甲状腺手术中损伤喉返神经时,一般以外展神经先于内收神经变性,故声带先处于内收关闭位;如果为两侧喉返神经同时损伤,则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致猝死。声带内收以伤后最初12~24小时为最明显,随后内收神经纤维也相继变性,声带才处于中间位而不能活动。全身麻醉至3期2级以后,声带也处于中间位。
(八)小儿喉头解剖特点
根据手术和病情需要,小儿如同成人一样可接受气管内插管,但存在解剖上的区别。总的说,小儿气管插管较成人困难,尤其对新生儿施行经鼻气管插管可能困难更大。这与小儿的喉头解剖与成人有显著区别有关(图35-1)。
1.喉头位置比成人高,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新生儿的环状软骨下缘平齐颈4椎体下缘,6岁时降至颈5水平,13岁时始达到成人位,即颈6平面。一般,声门裂比环状软骨高1~2个椎体,故新生儿的声门裂在颈3~4椎水平,13岁后才达到成人颈5椎水平。
2.会厌新生儿的会厌相对较宽、僵硬呈U状或V状;成人者则扁平、有弹性。因此,当使用喉镜显露声门时,小儿比成人困难。新生儿的舌骨紧挨于甲状软骨,舌体较大,故会厌常被舌根组织压向咽腔,使会厌与喉头之间呈45度倾斜;成人的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有较大距离,舌体相对较小,会厌活动度较大,且呈竖直位置,因此显露声门较新生儿容易。
3.环状软骨婴儿的环状软骨窄细,呈前高后低的倾斜位,且是整个上气道中最狭窄的部位。从上向下看喉头,婴儿的喉头呈漏斗状,即环状软骨的内径比声门裂者小。因此,有时可遇到导管前端虽已通过声门裂,但继续推进时可遇到阻力或不能通过。成人的环状软骨呈水平位,上气道中最狭窄的部位在声门裂。
4.杓状软骨在婴儿,杓状软骨的声带突占声带全长的1/2,因骨性部分较多,声门裂相对较小;在成人则仅1/3。在婴儿,声带突向喉腔内倾斜,因此声带呈凹位;在成人声带呈水平位。
5.黏膜小儿声门下的黏膜与其基底组织呈疏松连接,血管淋巴组织丰富,尤以婴幼儿为明显,因此比成人容易发生声门及声门下水肿并发症。
五、气管、支气管、肺泡
(一)气管
1.气管的上端从环状软骨下缘(相当于第6颈椎平面)开始,下行进入胸腔,抵达第4胸椎下缘(相当于胸骨角)水平时分叉为左、右主支气管。在直立位时,气管下端达第5胸椎,深吸气时可达第6胸椎。
2.成人气管的长度约为10~14cm,平均10.5cm,内腔横径约1.6cm。小儿气管短细,新生儿声门至气管隆突的长度仅4cm。
3.气管由12~20个(多为15~16个)马蹄形半圆软骨组成,其后壁为肌肉层,由迷走神经末梢支配,有收缩和舒张功能。气管软骨环之间有环韧带相连。
4.气管的分叉部称“气管杈”,位相当于胸骨角水平,或第2肋软骨平面,在其末端的内面呈向上隆起,称“气管隆突”。隆突的粘膜下有丰富的迷走神经末梢支配,极为敏感,遇吸痰管或支气管导管刺激易导致剧咳、支气管痉挛,或迷走心脏反射引起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只有在3期3级以下的深麻醉,或完善的黏膜表面麻醉才能使隆突反射消失。
5.自上门齿至隆突的距离,中等体型成人男性约为26~28cm、女性为24~26cm、婴儿约为10cm。
6.支配气管的副交感纤维来自迷走神经的喉返神经气管支;交感纤维来自胸交感干。两者主要分布于气管的平滑肌和粘膜。
(二)支气管
气管下端自隆突部起,分为右主支气管及左主支气管(图35-2)。
1.右主支气管
(1)右主气管短而粗,走向陡直,成人长约2~3cm,内腔横径约为1.5cm,它与气管中轴延长线的夹角约为25~30度较为陡直,因此,气管导管插入过深(或异物)较容易进入右主支气管。
(2)右肺上叶的支气管开口距气管隆突很近,仅约1~1.5cm。因此,如果气管导管插入稍深,就可能进入右主支气管而将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堵塞,其结果是肺上叶萎陷。
2.左主支气管
(1)左主气管较细长而走向稍斜,长度约为4.9cm,内腔横径约为1.1cm,它与气管中轴延长线的夹角约为40~50度,其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越,后方与食管交叉。
(2)左肺上叶支气管的开口距气管隆突较远,故异物或气管导管较不易进入。
(三)气管系的一般规律
气管系各部位长度和内径①气管的长度约为右主支气管的5倍,左主支气管的2倍;②左主支气管的长度为右主支气管的2倍。③左右主支气管下方的夹角为65~80度。见表35-1。
(四)肺泡
肺泡呈囊泡状,有多面开口致肺泡间相互沟通。成人肺泡总数约有3~4亿,总面积达m2。各个肺泡相邻之间的组织称为“肺泡隔”,隔中含有毛细血管网和弹力纤维等组织。肺泡表面在胚胎期最初只是一层立方形上皮细胞,至胎儿后期分出Ⅰ型和Ⅱ型细胞。Ⅰ型细胞为扁平细胞,数量多;Ⅱ型细胞为分泌细胞,呈圆形或立方形,数量少,分布于扁平细胞之间,可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起到保持肺泡膨胀、防止肺泡萎陷的作用。
(五)上呼吸道三轴线
1.自口腔或鼻腔至气管之间存在三条解剖轴线,彼此相交成角(图35-3)。
(1)口轴线(AM):自口腔(或鼻腔)至咽后壁的连线。
(2)咽轴线(AP):从咽后壁至喉头的连线。
(3)喉轴线(AL):从喉头至气管上段的连线。
2.正常情况下,AM与AP互成直角,AP与AL呈锐角。为气管内插管达到显露声门的目的,必须先使这三条轴线重叠成一条线,一般在采取头后仰位,并借助喉镜的力量可做到三条轴线重叠的要求。头后仰位时,可使经咽、经喉二轴线重叠,有利于经鼻腔插管;如果将病人的头部尽量后仰,可使三轴线完全重叠,便于经口腔插管。
转发、分享
更多内容,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