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烧酒精降温
少儿不宜
婴幼儿发烧相对较为常见,不少家长因为“是药三分*”的说法,不给孩子吃退烧药,而是选择使用酒精擦身的物理降温法。但物理降温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病人,而且,使用酒精给孩子擦拭更是存在隐患。
危害:
①休克:16周岁以下的儿童使用酒精擦拭身体,很容易导致体温骤降而出现休克。
②酒精中*:16周岁以下的儿童发烧时,身体发热,酒精很快会被吸收,容易造成酒精中*。
正确做法:
孩子用温水擦浴:孩子发烧38°C以下的低热可以用温水擦浴,擦洗孩子的四肢、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利于降温。也可采用额头贴敷退热贴或凉毛巾等降温,多饮温开水,高热不退时不可“捂汗”。
2.感冒熏醋
无用伤身
到了病*感冒高发季节,许多人会在房间里熏醋,以此来预防感冒。醋酸确实有杀菌作用,但它要求的浓度比食醋要搞,即使食用醋中醋酸含量最高的白醋,也无法杀灭房间里的细菌。而且,感冒发病的原因除了细菌外,还有一种是病*感染引起的,食醋起不到破坏病*结构的作用。
危害:
刺激呼吸道:熏醋对人的呼吸道有刺激的作用,导致呼吸道上皮分泌增多,尤其是一些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阴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的病人,有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
正确做法:
在加重就要注意室内通风,自身也要注意防寒保暖,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防感冒。
3.烫伤涂牙膏、酱油
瞎胡闹
对于烫伤,民间的方法多如牛毛,常见的比如牙膏,酱油、菜油、风油精等,但这些都是不科学的。
危害:
①造成感染:涂抹酱油、醋、牙膏等措施,可能会造成伤口细菌感染并加重烧伤深度。
②对处理伤口很不利:涂些药粉类似偏方的,尤其是带颜色的,涂了之后不仅有感叹的风险,而且还不利于医生观察患处,日后清理伤口也会比较困难。
正确做法:
一冲二脱三泡四盖五送
“冲”:用流动水冲洗。
”脱“:在水中小心剪开脱去衣服,否则,衣服上的额热度得不到散发而继续作用于创面,会使创面加深;也不要着急撕开衣物,容易损伤皮肤。
”泡“:在冷水中持续浸泡至少30分钟。
“盖”:用干净毛巾等覆盖唐初。
”送“:医院。
4.崴脚扭伤热敷或涂红花油
越敷越肿
崴脚扭伤后,很多人的处理观点是“小事一桩”,第二天继续日常生活或运动;还有人第一次脚崴后热敷,还用活络油使劲揉搓患处,这简直就是帮倒忙!
危害:
如果受伤后立即用活血化瘀的红花油涂抹按摩,或者热敷喜糖,会加速出血和渗液,形成更大的血肿。
正确做法:
扭伤后应及时冰敷,让身体局部温度降低。当扭伤过了急性损伤期(28-48h)后,可采取热敷或者涂抹红花油来减轻疼痛,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受伤部位的代谢速度。
5.昏迷掐人中
没啥用
很多影视剧中,一个昏厥就掐人中,立马就能慢慢苏醒,这是真的吗?
危害:
人中也只是起到了一个疼痛刺激的作用,对患者的意识有判断价值,没有救治价值。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