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人类对抗细菌可以依靠抗生素,面对病毒,却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免疫力。
目前上市销售的抗病毒药物采取的策略与我们的免疫系统一样,要么就是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入侵,要么就是在某个步骤上阻断细胞内的新病毒生产。正因为如此,这些药物对抗病毒的效果很难做到立竿见影,往往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的扩散。
新型冠状病毒的电镜照片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仍然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可以治愈。是药不行?还是没找对方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秘书长孙永昌给我们答疑解惑。
01
细菌和病毒有什么不同?
生活中常见的感染,分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两大类。就医时,医生会依据血常规来判别导致感染的可能性,然后对症下药。
如果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或C反应蛋白值偏高,出现任一数值偏高,都可能是细菌感染。如果上述三项数值正常(或偏低),并伴有淋巴细胞值偏低,则提示可能是病毒感染。
对抗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就是抗生素,临床中常见的扁桃腺化脓、猩红热、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等都需要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才会有很好的疗效。
然而我们熟悉的流感和普通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70%~80%由病毒引起),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
孙永昌解释称,细菌有细胞结构,可以进行一定的独立自主的活动并进行增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借助活的、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才能够进行自身的增殖。
且细菌主要在细胞外增殖,不依赖于宿主细胞,因此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等方式,从而杀死细菌。
02
病毒感染有特效药吗?
病毒感染怎么治?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在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时,会对宿主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另一方面,抗病毒药物可能并不能进入到细胞内有效杀伤病毒。
抗病毒药物其实就是抑制病毒繁殖,由于病毒已经侵蚀了细胞,如果要杀死病毒,需要把细胞也一并杀死,因此是不可取的,目前来看药物都以抑制病毒复制为主。
专家表示,抗病毒药物也不像抗生素那样具备广谱性。如果你被细菌感染,医生往往会直接开药,不会去探究你到底是被哪种细菌感染的,因为临床上常见的病菌大都能被主要的几种抗生素杀死。毕竟,无论哪种细菌,它都是细胞,有着总体上相似的生理机制。
病毒则不然,彼此之间的侵染机制和复制机制都差异极大。一种抗病毒药物的思路往往很难推广到其他种类病毒的研究中。这也导致了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药物的适用面也很窄。
孙永昌指出,但这并不是说病毒感染无药可治。目前有多种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抑制病毒复制,可有效治疗病毒所致疾病。例如可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阿昔洛韦,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的利巴韦林,用于治疗肝炎的拉米夫定等。大家熟知的,还有用于治疗流感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等。
03
抗病毒药物研发很难?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相对于抗菌药物明显提高了一个难度等级。”孙永昌说。
孙永昌表示,某些病毒如艾滋病病毒(HIV)、甲型流感病毒的复制突变率特别高,易出现耐药性毒株。病毒永远在进化之中,近20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病毒到来,都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初期是难以有办法预防的。譬如针对埃博拉病毒研发的瑞德西韦,用于新冠肺炎治疗或许有效,但是仍需要临床试验来明确。
药物都是以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作为靶位,因此对不进行复制的潜伏病毒无效。例如疱疹病毒潜伏于神经节可躲避药物作用。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靶点非常多,研发难度增加,真正落实到某个抗病毒药物时,可供选择的靶点又非常少。
其实,药物研发本身就是一个耗时、耗力、耗费金钱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不是所有的医药公司都具备研发能力,特别是对抗病毒的药物而言。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测序等新技术日趋成熟,相信克制新病毒的新技术、新疫苗将会更快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