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狭窄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钟南山院士牵挂的中山危重症产妇康复出院
TUhjnbcbe - 2024/9/13 16:25:00

“感谢钟南山院士和所有专家组成员,在我老婆入院期间,钟院士不止3次通过远程视频会诊,给她带来了生的希望,在关键的时刻,能得到你们的好心指导,是我们一家人的福,我衷心感谢你们!”

3月31日下午,让钟南山院士牵挂的中山新冠肺炎危重症产妇结束隔离期,准备要回家。临行前,她的丈夫将这封感谢信交到医务人员手中,并再三恳请务必向钟南山院士转达感激之情,“感谢医护人员,感谢钟南山院士,把我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彭晓(化名)是广东首例ECMO撤机成功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同时也是一名剖宫产术后产妇,全国罕见。

2月1日入院,医护团队即为她进行了剖宫产手术,怀孕35周时终止妊娠。在随后两个月,先后遭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等病症,多次病危。

为挽救她的生命,中山市乃至全省最优秀的医疗团队集结起来,钟南山院士多次远程会诊,终于把她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确诊:隔离病房中进行剖宫产手术

“如果带着孩子抢救,大量药物无法使用,大人的心肺等器官也无法承受,孩子和大人都将无法保全性命。”2月1日下午14时左右,临时搭建的隔离病房外,包医院ICU医生池锐彬等在内的医生团队,迫不得已作出了终止妊娠的决定。

2月1日,医院的医生团队为彭晓抢救,进行终止妊娠手术

时间回拨到当日凌晨4时20分。

怀孕35周,从武汉返回中山的彭晓,因轻微发烧、咽痛来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这一天,广东省卫健委公布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例,中山市18例。门诊医生判断彭晓可能为新冠肺炎患者,随即安置她到传染科隔离病房接受诊治。

情况从10时起开始变差,彭晓陆续出现气促、血氧下降。12时出现缺氧、呼吸困难甚至感染性休克。13时左右,彭晓的生命体征处于极端不稳定的状态。15时,接上呼吸机的彭晓需要调整至极高的参数来维持生命。

生命危在旦夕。“尽管当时核酸检测的结果还没出来,但我们几乎能判断她就是新冠肺炎的危重症孕产妇。这样的病例在广东甚至在全国都是罕见。”医院院长何淑明说。

医生们必须争分夺秒作出抉择。

经过讨论,医疗团队一致决定为彭晓进行终止妊娠手术。这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因为彭晓是新冠肺炎疑似感染者,以往只需30分钟左右的剖宫产手术变得极其复杂。负责抢救的池锐医生彬身穿三级防护服、头戴护目镜,高度防护下他闷出了一身汗。四层胶手套让他几乎摸不到血管,护目镜起雾使得视野模糊,让静脉穿刺等一系列简单操作都变得尤为困难。

手术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当池锐彬走出病房时,他听到了彭晓被确诊的消息。

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

抉择:上不上ECMO?

“此前,我们已做好了马上实施ECMO手术的准备。”医院ECMO团队程周医生说。ECMO俗称人工肺,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

剖宫产手术结束后,彭晓的生命体征仍不稳定,心率快,血氧偏低,在持续22小时的治疗后,才稍微稳定下来,医院——医院救治。

2月2日一大早,广东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组组长、广东省疫情防控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覃铁和,广东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组副组长、广州医院重症医学科带头人黎毅敏教授赶到医院会议室,和医院主任医师、ECMO研究室主任李斌飞,以及程周、廖小卒等ECMO团队骨干们共同参与了彭晓的会诊。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与普通肺炎患者不同,会很快进入到多器官衰竭阶段。”程周回忆。经过会诊,医生们希望可用传统方法尽快结束战斗。2月2日至5日,在李建伟、梁宏开等专家的努力下,彭晓确有好转迹象。

然而,2月6日,彭晓情况急转直下,“患者肺功能变得非常差,如果再不上ECMO的话,随时有生命危险。”梁宏开说。

当时,在全国新冠肺炎治疗案例中,仍没有可供借鉴的ECMO治疗成功案例。经过协商讨论,专家组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对彭晓使用ECMO技术,“我们已经将传统疗法用到了极致,到了不得不上的时候。”李斌飞说。

ECMO上机过程在半个小时内完成。李斌飞、程周、廖小卒、黄伟钊四人穿上了厚重的防护服,手戴4层手套,在狭小的病房中进行上机操作。走出病房时,有着ECMO上机实操超例经验的程周后背仍湿透。

“ECMO技术只能尽可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并不能帮助她康复。”李建伟说。

上机成功后,对于医护团队的考验才真正开始。

僵持:最大的难题是未知

彭晓病情不断反复。“每次抢救只有3-5分钟,时机稍纵即逝。”李建伟说,“从业36年,这一次压力最大。”

2月7日,彭晓各项生命体征参数逐渐恢复稳定。

“但这种稳定只是在ECMO、呼吸机的辅助下,以及救治组医生密切治疗下的结果。”专家组仍对彭晓是否能恢复感到担忧。在此期间,彭晓肝脏等器官功能又相继出现问题,治疗进入“拉锯战”阶段。

“我经历过非典、H1N1、禽流感、H7N9等传染病ICU重症患者的救治,病情如何发展,都能做到初步预判。”李建伟说,但这一次,刚开始医疗团队每天制定一个治疗方案,后来发现只能“每天制定一个治疗方向”。

医护团队努力找出新冠肺炎病情发展的规律,在病房内安装了远程监控。“连吃饭的时候,也会打开看一看。”李斌飞说。

在昼夜不停的轮班治疗中,医院ICU骨干组成的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组,时时刻刻盯着彭晓的每一项体征参数变动,期待着向好转折点的到来。

然而2月19日前后,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让所有医生几乎48小时无休无眠。

抢救:“这是我经历过最长的夜晚”

2月18日,彭晓入院第18天。

“傍晚,患者又有出血情况,我们再次换衣服进去抢救。”这一天的救治工作让程周医生筋疲力尽。然而,当天多项参数显示,彭晓身体情况并不乐观。

2月12日医护人员正使用纤维支气管镜为彭晓吸痰

2月19日凌晨2时,正下着小雨,ICU病房内外,医生仍在值守。

下了班的李斌飞躺在隔离酒店的床上,打开了远程监护视频,发现彭晓血压掉了好几次。

李斌飞感觉不对劲,快速拨通值班医生电话,还没讲完,病房内传来消息:“彭晓室颤,心跳骤停了!”

医院跑,紧张得手抖,连电梯键都按不了,“当时我心都凉了,凉到底了。”

病房内,彭晓的心跳骤停让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李斌飞指挥立刻为彭晓展开急救:注入肾上腺素、进行心肺复苏。

时间仿佛静止,所有医生都瞪大眼睛注视着监视器。

病房外,值班医生程周一手拿着手机跟李斌飞喊话,另一手拿着对讲机向病房内喊话,急得直跳脚。

生死之门没有合上。40秒后,彭晓心跳恢复。抢救得以继续。但情况仍然非常危急。

从2时30分开始,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组、ECMO团队、胸外科、呼吸内科、耳鼻喉科5个科室以及手术室等6个部门20多名医生到场,轮流穿上防护服进入不足十平米的隔离病房参与抢救。

接上呼吸机、ECMO等支持仪器的彭晓安安静静地睡着。

3时、4时、5时……各科室医生进进出出,彭晓情况不见好转。

病房外,一天内三进病房的程周已连续工作2天,在等候轮换时,瘫在病房外走廊的塑料椅上睡去。醒来时,一层厚厚的雾气已蒙住了眼,4个小时需要换一次的电池驱动换气系统失灵了。

直到2月19日11时,情况终于稍微稳定。再度走出病房的程周,抬头看着外面的阳光:“这是我一生中经历过最长的一个夜晚。”

转机:攻破右心衰竭

尽管将彭晓从生死边缘救了回来,但是,“我们感觉像走在其他死亡病例的老路上。究竟中间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诊断错了?是不是处理不及时?“我们一直在想,一直在想,就为了摸出一条路来。”李建伟说。

3月15日,医护人员通过隔离传物箱向病房内递送了香蕉、面条等食物,彭晓可以正常进食

2月19日凌晨,中山气温只有10℃左右。已将近20天没有回过家的李建伟和同事们蹲在一个电炉旁,监控着隔离病房内彭晓的抢救情况,心情一度绝望。

尽管从生死边缘将彭晓救了回来,但医疗团队仍然心情沉重。

“我跟自己说,一定要尽力,一定要挺住。”李建伟回忆,“这个病太难治了,整个过程容不得犯半点错误,甚至有时候要赌上一点运气。”救治组专家们在夜以继日的激烈讨论中,寻找最优治疗方案。

与此同时,医生们始终保持与全省医疗专家的交流。

2月19日下午,针对深圳、珠海新增的死亡病例,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医疗救治组组织全省专家进行了一场深入的讨论。

“整个过程听下来,感觉找到了死亡病例的共同点:在换上‘人工肺’后,病人会经历一个‘右心衰竭’阶段,彭晓同样卡在这个关键点上。”医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袁勇

1
查看完整版本: 钟南山院士牵挂的中山危重症产妇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