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情报机构再炒“中国间谍” 留德学生“躺着也中枪”
原标题:德国情报机构再炒 中国间谍
好奇、勤奋、兴趣广泛 在德国高校和研究所有数以千计的中国人拥有这些特性,他们可能是完美的研究人员或者也可能是完美的间谍 或许可能两者都是。 这是2007年8月27日德国《明镜》周刊以 *色间谍 为题的封面报道中的一句话。数年过去了,这句曾深深刺伤在德华人自尊心的话,至今令不少人记忆犹新。但前不久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公布的《2013年度安全报告》,当中竟然大篇幅地述及 中国间谍 ,再度引发在德华人的忧虑,难道德国又要掀起一股炒作 中国间谍 的潮流?德专家认为 证据 是*治产物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是德国三大情报机构之一,与联邦情报局、联邦*事情报局并驾齐驱。该机构发布的这份300多页的报告中,其中有多页大篇幅涉及 中国间谍 。报告称,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认为,很多中国情报机构在德活动非常活跃,其触角涉及德国*治、经济、*事等。 中国间谍 的首选目标是德国的中小型企业,以期获得某一领域的高端技术。同时他们对德国的外交*策、科技成果等也非常感兴趣。联邦宪法保卫局批评德国企业防范中国间谍工作不力。德国每年为此损失数十亿欧元。在突出损失的同时,这份报告也着意讲述了 中国间谍 的运作方式,例如所谓 放长线钓大鱼 的手段 定期会面、赠送礼品,邀请目标人物到中国旅游,培养感情。当目标人物放松警惕后,就会将机密情报泄露出去。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并非第一次撰写涉及 中国间谍 的报告。2012年7月18日,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例行公布的《2012年度安全报告》, 中国间谍 的部分同样是最受关注的部分。当时报告发布第二天,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就以 漂亮的、友好的 中国间谍在德国 为题报道说,德国和中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有其缺点,间谍已经成为关系的一部分。在德国媒体不少渲染 中国间谍 的报道中,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是个出镜率高的消息来源,德国联邦情报局则是另一个 爆料者 。据德国《世界报》站报道,今年3月份,联邦情报局局长格哈德 申德勒向一小部分联邦议院议员通报了一个计划,内容主要是在联邦情报局新设一个部门,主要任务是对付包括中国黑客在内的络间谍行为,这个新部门由多达130名员工组成。翻看这份新报告以及以往的旧报告,一个总体印象就是缺乏说服力,当中的数据与事实多语焉不详,捕风捉影的多。但这不妨碍被德国媒体用来当作渲染 中国间谍威胁论 的炮弹,而相关情报机构则可以借助 中国间谍威胁 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以及资金支持。这样一个简单但乐此不疲的模式,一直在反复上演。对于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的这份最新报告,一位德国专家的话一针见血 报告中提到的所谓 证据 更像是*治斗争的产物。留德中国学生 躺着也中枪
默克尔可能不会在公开场合提及德中关系的另一面 间谍和情报机构发生的事情,而且与在德国的中国特工、秘密调查以及言辞谨慎的外交官有关。这一阴暗面有时候会浮出水面,就像在德国北部城市汉诺威附近一个小镇所发生的那样。德国联邦刑事调查局的一个调查小组5月中旬一个早上来到孙丹(音)的家里,并出示了搜查令 这是《明镜》周刊2010年6月份的一篇报道中的内容。只要涉及所谓的 中国间谍 ,德国有些媒体的报道总是以 侦探悬疑小说 的写法展开,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但通篇看下来除了得到 中国间谍危害很严重 的印象外,几乎难以获得什么具体的令人信服的信息,而这可能就是德国一些机构想要达到的效果。翻阅德国报章及*府机构报告,我们不难发现,2006年以前, 中国间谍 事件基本很少见诸报端。而在2007至2009年中,有报道的所谓 中国间谍 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多达十多起,包括《明镜》周刊、《世界报》、《商报》等著名报纸纷纷表明对 中国间谍 的 重点关注 ,并推出了一系列文章 披露 中国间谍 事件,而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部分州保卫局等个别官员则在相关公共场合表达对来自中国的 间谍 事件的担忧,并公布一系列荒谬的数字,比如 中国国家安全部在其他国家安插的间谍多达60万人 等。在德国媒体关于 中国间谍 的表述中,中国留学生屡屡成为靶子,典型的 躺着也中枪 。2009年9月21日,德国《世界报》援引汉堡宪法保卫局女主管贝尔奈的话称,中国在德的3.2万名留学生和学者值得怀疑,他们上面都有 组织领导 。2010年1月18日,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又抛出 德国企业也和谷歌一样遭受 中国间谍 攻击 的论调,并直指在德的3万多名中国留学生、学者和教授是 躲在暗处的间谍 ,在德的60%工业间谍为中国人云云。德国渲染 中国间谍 有套路德国报章及*府报告眼中的所谓 中国间谍 主要活跃于经济领域,并且与德国近年来遭遇的国内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挂钩。例如,2010年6月21日,德国内*部长托马斯 德迈齐埃公布了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报告,指出2009年针对德国企业的间谍活动大幅增加。 像俄罗斯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借助自己的情报机构在经济、科学、研究等领域积极从事间谍活动。 2008年,时任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情报局长莫勒就对英国《金融时报》说: 德国企业每年被窃取的信息价值在150亿欧元到500亿欧元之间。 2009年7月21日,时任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宪法保卫局反间谍处的官员沃尔特 欧弗曼表示,中国雇佣了100万情报人员,有能力对德国的整个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德国公司每年因为产业间谍活动损失约500亿欧元和3万个工作岗位。还有一个颇为玩味的现象:曾有一段时间,当中国经济科技有重大突破之时,往往都会挑起德国媒体及某些*府机构关于 中国间谍论 的敏感神经。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2006年2月15日,德国《世界报》报道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透露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磁悬浮列车将试车的消息之后,德国其他各大媒体就开始打起了 中国间谍 的主意,纷纷怀疑中国抄袭了德国磁悬浮技术。巴伐利亚州州长施托伊贝尔更是一语惊人, 在中国发生的事情,闻起来都有些技术盗窃的味道。 两国经济关系发展轨迹使然尽管2006年及随后几年,德国媒体及一些*府机构频繁炒作 中国间谍 ,但在2010年之后, 中国间谍 事件的报道回落了许多,仅有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仍然在每年的例行安全报告中不遗余力地推出 中国间谍 调查,甚至公布工作方式来唤起大家的注意。是什么原因让德国部分机构和媒体对于挖掘 中国间谍 事件 乐此不疲 ,而又是什么原因让德国炒作 中国间谍 的声音逐渐降低?我们或许能从中德两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轨迹中一探究竟。2007年和2008年,中国汽车产量赶超德国、出口总量赶超德国、GDP赶超德国等事实的出现,有德国人开始感到不安,德国媒体和机构也迎合这些心理开始诋毁中国,希望通过炒作 中国间谍 事件,一方面扩大自身影响力,比如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对 中国间谍 事件的大肆炒作就与其谋求的权力扩张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促使德国在*策上强化封锁现代产业核心技术,防止中国获得经济崛起。比如,2007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执**基督教联盟*就通过一份新的亚洲*策文件,文件中将中国明确定位为德国的 竞争对手 ,指出崛起后的中国在能源、非洲和进出口等领域将与德国直接竞争,德国应加强与印度、日本等国合作,对中国崛起则应采取批判的态度。然而,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自主研究实现和突破的新技术越来越多,比如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对中国技术封锁的失败。中德双方合作互利共赢也成为双方领导层以及企业之间交往的重要原则之一,因而,对 中国间谍 事件的炒作则变成了例行公事,参与者寥寥。说到此,我们不妨引用一句德国的谚语 任你狗儿在旁怎么叫,我们商队还是向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