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饮食、工作压力、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人们容易上火,引发咽喉炎、咳嗽等。
在田边,路旁,山谷或近水湿地随处可见的植物中隐藏着数不尽的宝物--中药,其中在岭南有种很常见的中药,叫“地胆草”,多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
地胆草一名最早见于道家著作明皇储朱权之《庚辛玉册》中,其佚文被《本草纲目》转载于蒲公英条下面。地胆草在我国至少有余年的药用历史。年英国植物学家Seemann在《巴拿马运河植物志》中记载了该药物,由此可见国外使用该药物至少也有年的历史。《广东省中药材标准》也收载了它。
《广州植物志》记载地胆草:“治湿热”,《生性药性备要》谓其:“散疮,凉血,消*;治肠风下血。”《本草求原》称其能:“解暑热,治牙痛”,《南宁市药物志》也说它能:“治斑痧发热、胃痛、咳、痢。”
地胆草的干燥根部——地胆头性寒,味苦,在清热解*及凉血利尿上很有效果。中医认为,地胆头是一种专治感冒的草药,主要对人的流行性感冒、咽喉炎和咳嗽等症状的恢复有帮助,用于治疗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疸等。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草药,地胆头经常出现在两广地区的餐桌上。
地胆头性状特征根茎具环节,密被紧贴的灰白色茸毛,多数须根,叶多基生,展平呈匙形或倒披针形,*绿色或暗绿色,多有腺点,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渐狭,边缘稍具钝齿,两面均被紧贴的灰白色粗毛,幼叶尤甚,稍呈鞘状,抱茎,茎圆柱形,常二歧分枝,密被紧贴的灰白色粗毛,气微、味苦。地胆头功效作用地胆头味苦,药性偏寒,有清热凉血、利水解*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对慢性咽喉炎的恢复有帮助,可以抑制咽喉炎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预防哮喘以及支气管炎的发生,缓解咳嗽的症状。而且,地胆头中含有活血化瘀以及消肿止痛的成分,能促进血液的流动,使患处更快消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处的疼痛感。注意事项地胆头服用禁忌是体虚者忌之,寒症勿用,孕妇慎用。食疗方推荐地胆头根系香味独特,有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的功效,亦作为煲汤食材广泛使用。推荐三款食疗方。地胆头茯苓煲猪骨汤(3~5人量)材料:地胆头20克、茯苓25克、蜜枣2个、猪骨克。做法:猪骨过水,地胆头洗干净泥土用纱布袋另包,与茯苓、蜜枣一起放入煲中加水煲40分钟,调味即可。作用:清热祛湿、除烦、增强抵抗力。地胆三豆瓜鸭汤食材:鲜地胆头克(若用干品,则用50克),绿豆、白扁豆、赤小豆各30克,节瓜1条(约克),广陈皮10克,水鸭半只(克)。做法:
1、先将水鸭宰杀,去除羽毛及内脏,洗净,斩大块,放进加有陈皮(或柑、橘、柚叶)的沸水中稍焯,捞出冲洗干净血沫;
2、节瓜刮去表皮,洗净,滾刀切厚块。
3、以上食材一齐置于砂锅内,加入清水2毫升、白酒少许,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1.5小时,精盐调味,即可。功用:
地胆头(地胆草根)性味苦甘寒,善于清热、除湿、解*;绿豆性味甘寒,长于清热解*、消暑、利水;
白扁豆性味甘微温,功善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功能利水消肿、解*;
节瓜性味甘平,善能健脾开胃、生津止渴、祛湿、通利二便;
搭配性味甘凉,功擅补中益气、和胃消食、利水、解*的水鸭,佐以性味苦辛温的广陈皮,既可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使汤补而不滞,又可去除水鸭的腥臊味。
此汤有良好的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湿解*、健脾开胃等作用,适宜于一般人群服食。地胆荷叶水鸭汤食材:鲜地胆头克(若用干品,则用克),鲜荷叶1张(若用干品,则用50克),广陈皮15克,水鸭1只(约克)。做法
1、先将水鸭宰杀,去除羽毛及内脏,洗净,斩大块,放进加有陈皮(或柑、橘、柚叶)的沸水中稍焯,捞出冲洗干净血沫。
2、然后,连同洗净的其他食材一齐置于砂锅内,加入清水2毫升、白酒少许,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2小时,精盐调味,即可。功用:
地胆头性味苦甘寒,善于清热、除湿、解*;
荷叶性味苦平,长于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
搭配性味甘凉,功擅补中益气、和胃消食、利水、解*的水鸭,佐以性味苦辛温的广陈皮,既可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使汤补而不滞,又可去除水鸭的腥臊味。
此汤既能清热解暑、利湿解*,又能健脾开胃、消食化痰,适宜于一般人群服食。(注:孕妇忌服)■来源:广东中医药综合自广州中医院、医院编辑:陈佳责编:陈广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