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射雕》时,早期总是说郭靖笨笨的,但是当看到他施展“一箭双雕”的超凡武艺后,又不无感叹,那身手真俊啦!在中医领域中,医圣张仲景创方,也往往会有“一方二法”的神奇操作。“视丸汤之缓急,察病情之轻重,据临床之所需”,而变易剂型,充分体现了神医扁鹊“随俗为变”的精神,为临床辨证施治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
在中医的方药领域里,“一方二法”并不少见,比如理中丸(汤)就是一个颇具代表的方剂。《伤寒论》里明确提到的是理中丸,不过在理中丸方的小字部分,有“作汤加减法”,且有“然不及汤”的明论,所以后世医家更多提到的是理中汤,尤其是在《汤头歌诀》里只记载理中汤,而没有记载理中丸。由于理中丸和理中汤的药物成分基本相同,功效主治也基本一致,又加上汤剂更为方便,临床运用也可以更好的随症加减,因此后世医家讨论比较多的便是理中汤了。
对于理中丸的出现,直接以方名全称出现的是在《伤寒论》条,治疗霍乱的时候,出现“寒多不用水者”,医圣张仲景指出,此时“理中丸主之”。那么理中丸究竟是干什么的呢?《伤寒论》条提到过一句话,“理中者,理中焦”。《汤头歌诀》也是承继了《伤寒论》的意思,所以用了“理中汤主理中乡”的歌诀来表达理中汤的主要职责,一句话,理中丸(汤)就是中焦脾胃的“守护神”。而清代名医程郊倩解释“理中”的意思为,“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更是精辟的中焦阳气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理中丸调理中焦阳气的重要意义。
理中丸(汤)在《伤寒论》里出现过,在《金匮要略》里却是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在《金匮要略》里,它的名字叫“人参汤”,主治范围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用于治疗“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具有“胸满,胁下逆抢心”的症状。对此,《医宗金鉴》指出,“虚者用人参汤主之,即理中汤,是以温补中气为主也”,并认为人参汤“由此可知痛有补法,塞因塞用之义也”。
在《伤寒论》里重点介绍的是理中丸(也有作汤法),而在《金匮要略》里重点介绍的是人参汤,二者有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比如剂型不一样,所主病症不一样,将息法不一样,但它们的方药组成一样。因此,既可以把理中汤与人参汤看成是同一个方,也可以将它们二者看成是两个独立的方。那么,同样的方药组成,为什么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主治范围大不相同呢?这个不难理解,中医自古就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奇妙之法,所以同一个方剂可以治多种疾病,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这也体现了古人在制方领域中的博大精深。
理中汤的药物组成又是怎样的呢?全方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三两”等4味中药组成,《伤寒论》对本方的甘草有明确要求,是炙甘草,《金匮要略》里没有明说。对于煎服方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是一致的,都是用水毫升,煮取药液毫升,去掉药渣,温服,每次毫升,每天三次。理中汤服药后有详细的将息法,但是人参汤却没有。这可能与主治的病症不一样有关。《伤寒论》有“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的将息法,并且还需要覆被静卧,“勿发揭衣被”。提到服药后饮热粥,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桂枝汤,但是桂枝汤与理中汤服药后啜粥覆被的意义是大不一样的。桂枝汤服药后啜粥覆被,是“欲其助药力以外散”;但是理中汤服药后啜粥覆被,的“欲其助药力以内温”。
不过对于理中丸和理中汤,二者其实还是有细微区别的,不仅仅是丸剂和汤剂的区别。我们了解了汤剂的使用方法之后,也应当对丸剂有所了解。理中丸的药物组成,依然是“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四味中药,剂量依然是“各三两”,制作方法是,将这四味中药捣为细末,过筛,“蜜和为丸”,“如鸡子*许大”(约相当于现代的15g),每次服用的时候,取药丸一粒,研碎后,用水冲服,或者用沸水煎煮后服用。而且丸剂的服用次数还比较多,是白天三四次,晚上二次。张仲景说“然不及汤”,主要还是遵循了“丸者缓者”“汤者荡也”的制剂效力的常规原则。
在作汤剂的过程中,医圣张仲景提到了理中汤的随症加减法,主要有八种。第一个是脐上筑动,这是肾气虚弱,水气上冲的表现,于是去掉白术,加上桂枝;第二个是呕吐的症状重,去掉白术,加上生姜;第三个是下利的症状重,不去白术,保留原方原药;第四个是心悸,加茯苓二两;第五个是渴欲饮水,原方基础上再加白术一两;第六个是腹中疼痛,原方基础上再加人参一两;第七个是寒证较重,原方基础上再加干姜一两;第八个是腹满,去掉白术,加附子一枚。这是《伤寒论》中理中汤的八大加减法,后世医家也常根据临床症状的变化,而采取合方的方法。
理中汤的方药配伍秘诀究竟是怎样的呢?在《伤寒论》的常规解析中,认为人参、炙甘草益气补中,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四药合用,发挥着“温中健脾,燥湿祛寒”的作用[1]。在《金匮要略》的常规解析中,认为方中用人参补气,干姜温胃,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补中,四药合用,共同发挥“振奋阳气”的作用[2]。不过,并没有详细去分辨全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对于理中丸的配伍奥秘,也有学者从“圆运动”的思路着手,认为理中丸方中的干姜主要作用是温化中土寒湿,抑阴扶阳,振奋脾阳以助脾升之枢,兼降胃逆以调胃降之机;方中的人参甘温益气,培补后天之本,以复中土运化,助干姜温养脾胃阳气,以复中土运化、升降之机;方中的白术温中健脾而燥湿,以防脾虚生湿,以巩固圆运动的枢轴之力;方中的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兼补中气之虚,以增强圆运动的中轴旋转之动力[3]。
对于理中汤的君药,历代存在争议,金代名医成无己认为以人参为君药,金元名医李东垣认为以干姜为君药,当代中医王占玺认为以白术为君药,明代医家方有执等却未论君药,当代中医曾福海认为以人参、干姜共为君药[4]。不过,现代医家更多的是认为以干姜为君药。除了君药的争议外,其他药物的角色,大部分都未曾名言,目前主流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以李飞教授为主的以干姜为君药,温脾胃,化阴凝,以达“温中散寒、扶阳抑阴”之功;以人参为臣药,主要起到补中益气、培补后天的作用;以白术为佐药,主要起到燥湿运脾、除湿益气的作用;以甘草蜜炙为使药,主要起到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的作用[5]。另一种是以李庆业教授为主的,也是以干姜为君药,主要起到温中散寒、扶阳抑阴的作用;以人参、白术为佐药,其中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以炙甘草为佐使药,主要起到益气和中的作用[6]。
理中丸(汤)虽然最初的主治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但是后世医家逐渐拓宽了理中丸(汤)的临证范围,比如心悸,咳嗽,胃脘痛,泄泻,慢性胆囊炎,婴儿肝炎综合征,脚气,筋惕肉瞤证,小儿*性红斑等病症;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理中丸(汤)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比如口腔溃疡、心力衰竭、慢性支气管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盆腔炎等疾病,经过临床验证,疗效值得肯定,不仅如此,对于眩晕、呃逆、便秘、牙痛、多涎症、浮肿等病证,也有较好的疗效[7]。
对于理中丸(汤)这个方剂,现代临床中也在逐渐拓展,比如在治疗克罗恩病,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甲状腺功能减退,头痛,癫痫,崩漏,荨麻疹,牙周炎等疾病方面[8],辨证加减也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对理中汤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Degree值由大到小分别是阿尔茨海默病、癌症、炎症、疼痛、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实体肿瘤、肥胖和帕金森病,可以推测出理中汤在上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9]。
总之,医圣张仲景所创立的理中丸(汤)这个奇效良方,其妙无穷,不仅仅只是用于比如“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中寒霍乱,阳虚失血,胸痹虚证,病后喜唾,小儿慢惊”等病症,而是有着更广阔的的临床空间。我们既要宗法《伤寒》《金匮》的原旨思想,又要跳出《伤寒》《金匮》的原文束缚,所谓“师古而不泥古”“尽信不如不信”是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将仲景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熊曼琪.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陈纪藩.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陈金凤,张人文,莫灼锚,等.理中丸圆运动机理及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9(8):-.
[4]曾福海.理中丸考求[J].陕西中医,,8(10):.
[5]李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李庆业,高琳,王云阁,等.汤头歌诀白话解(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白钰,陈永灿.理中丸临床应用概况[J].江苏中医药,,45(7):75-77.
[8]钟相根.张仲景传世名方(伤寒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9]吴波,吴勤研,易剑峰,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理中汤作用机制分析[J].中南药学,,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