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狭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医生联手创新小蘑菇跨界堵漏
TUhjnbcbe - 2023/7/6 20:53:00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阅读提示

气管食管,各司其道,一个从鼻到肺,一个由口至胃,两者比邻而居,相安无事,偏有那病魔肆虐,挑管腔薄弱处下手,一通折磨,严重的会在管壁上侵蚀出一个孔洞,气管和食管紧邻在一起,管壁都很薄,这孔洞往往会一路“穿行”,在两条管道间形成一个通道,医生称为气管食管瘘。瘘管一旦形成,各种麻烦接踵而至,患者备受煎熬。对气管食管瘘的治疗,可外科开胸修补,也可通过导管置入支架,但有一类患者,外科手术不耐受,支架置入易脱落,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从年开始,医院呼吸内科宋新宇博士带领的团队,和心血管内科联合攻关,将原本用于治疗心脏室间隔缺损的封堵器,“跨界”使用,成功封堵瘘口,在全省较早开展,为不能手术又不适宜装支架的患者闯出一条新路。目前,医院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医院新技术。

气道“管涌”患者水米难进

李大爷又开始发烧了,这已经是第十天了。

两天前,李医院转医院呼吸内科。李大爷患有喉癌,7医院做了手术和放射治疗,情况一直还不错。一个月前,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他出现吞咽困难,之后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发烧。一个月的时间,他的体重下降了20多斤,家人忧心忡忡。“应该是气管食管瘘!”根据症状,宋新宇博士初步推断,并马上为李大爷安排做气管镜检查。

气管镜探入后,医生透过镜底细看端详,在李大爷气管内声门下方约6厘米的位置,赫然出现一个约10×10毫米的瘘口,这处瘘口贯通气管和食管。“食管破口,空气进来,问题还不是很大,可是气管破口了,本该顺着食管走的东西进到气管,那麻烦就大了!”宋新宇的一番话点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气管直接连接肺部,敏感脆弱,在气管的内壁生长着一层细细的纤毛,平时就是一颗小粉尘进到气管都可能引起剧烈的咳嗽,这也是人体保护肺部的一种本能反应,但对气管食管瘘的患者来说,喝口水吃口食物,就会从瘘口漏到气管,还有胃里分泌的胃酸等分泌物,如果返流向上也会进到气管,又通过气管进到肺部。患者先是呛咳,后来会出现肺部感染,严重的甚至引起窒息死亡。

出现瘘口的多是像李大爷这种癌症患者,抱病日久,或是术后身体消耗大,正是需要补充营养的时候,可进食却成了难题,很多病人只能靠输入营养液来维持,直到生命终结。团队医生熊晓琦到现在还记得,一位癌症晚期的老太太时日不多了,但她的子女坚持要做瘘管支架手术。熊晓琦劝他们,这个手术远期的意义不大,可儿子含着泪说:“不为别的,就为让我妈死之前能够吃上几顿饱饭!”

病人的痛苦让宋新宇、熊晓琦和团队的每一个医生感同身受,他们对每一名来应诊的患者都仔细评估,能够手术的尽全力手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这次面对李大爷的病情,宋新宇团队却犯难了!

联手攻关“蘑菇”跨界补洞

“李大爷的情况有些特殊!”宋新宇解释说。对于气管食管瘘的治疗,常规的处理手段是植入支架。支架呈长条形,和我们日常见到的水管相似,管壁是由钛合金织成的细细的网格,可以折叠卷拢,手术时根据瘘口的位置和大小,确定支架的长度和口径,通过气管镜将支架顺着气管或是食管内放入瘘口所在的区域,然后撑开支架,利用支架的张力贴紧管壁,堵住瘘口。

支架能够固定,靠的是向外撑开的张力,这里就有一个前提,病人往往是伴有气道狭窄,医生选择口径比管道内径稍微粗一点儿的支架,外细内粗,这样就有利于将支架固定住,要知道,人的食管和气管是时时活动的,支架如果不能固定住,就有可能脱落。

李大爷就面临这个问题,他的气管食管虽然有瘘口,但是并没有出现狭窄,用支架强行撑开,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但失去撑开的张力,支架又无法固定。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补漏不扩张,让李大爷尽快恢复正常进食呢?宋新宇陷入了思索。

宋新宇对李大爷的检查结果进行反复研究,一个方案在脑海中逐渐形成。其实,宋新宇之前通过查阅文献已经了解到,国际医学期刊上有报道,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已经在临床开始应用,针对李大爷这种类型的瘘口患者,医生使用本来用于治疗心脏结构性缺损的封堵器来封闭瘘口,一个是缺损,一个是瘘口,同样都是补漏,用封堵器应该是可行的。

想法是有了,可操作起来很难。由于大部分气管食管瘘的患者都伴有管道狭窄,所以都是采用支架植入的方法,像李大爷这种单纯瘘口的患者在临床中并不多见,很难有机会看到手术实例。但宋新宇心里有底气,这底气来自自己多年内镜手术所积累下的丰富经验,医院综合实力的信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每年完成各类使用封堵器的心脏手术多达多例,手术技巧已是炉火纯青,各种型号的封堵器也是应有尽有,人员、技术、设备、器械各个要素都齐备,宋新宇决定放手一搏。

呼吸重症专业和心血管内科专业强强联手,宋新宇邀请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滕林的手术团队多次会诊,对手术方案进行反复斟酌,对每一个步骤进行推演。另一边,病人谈话、创新手术申请、伦理审查等步骤按部就班。

一切准备周全,手术如期进行。手术台旁,宋新宇、滕林一前一后,默契配合,气管镜一路下行,到达瘘口位置,插入导丝,又顺着导丝插入鞘管,手术到了关键时刻,封堵器登场——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小家伙从密封包装中取出来,在没有加压撑开之前,它被折叠成小纸卷般大小,滕林将“小纸卷”送入鞘管,用置入器推送前行,很快,封堵器从鞘管的另一端露出头,送达瘘口位置,穿过瘘口,定位准确,用球囊加压把封堵器撑开,撑开后的封堵器形状就像菌杆相连的两个小圆蘑菇,菌杆横跨瘘口,两个“小伞伞”紧贴在管壁,将瘘口牢牢堵住。手术非常成功。

精益求精树立业界标杆

首战告捷,为病人增添了生的希望,李大爷几天后就恢复了自主进食,肺部感染也很快得到控制,烧退了,精神也好了。术后三周,再做复查,发现置入的封堵器表面已经有表皮生长,瘘口封闭完好。

又一项新技术在医院落地生根,宋新宇团队对手术质量的追求没有止步。

对于手术适应症,他们会进行严格的筛选,熊晓琦医生说:“医生是为了病人病情而做手术,绝不能为做而做!

“手术前我们会给瘘口画像”!”宋新宇解码了手术“秘诀”。

他们先通过支气管镜对瘘管进行观察和测量,明确瘘口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在获取这些重要数据后,他们应用三维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系统,精准地绘制出“地形图”,瘘口的详情以及瘘口和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手术时医生更加胸有成竹。

在手术中,团队医生更是如履薄冰,处理好每一个手术细节。每次封堵器推入鞘管中,都要安排一个助手操作气管镜,用气管镜头部的灯光一路跟随,确保封堵器定位准确。

封堵器跨坐瘘口是手术中的关键环节,宋新宇更是慎之又慎,他会先将封堵器一端定位后,探入气管镜确认无误后再加压撑开,确保位置万无一失。这一系列的精细操作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手术时间必须控制在一定时限——“这类病人绝大多数呼吸功能都不好,气管镜会挤占气道,时间过长会造成患者呼吸衰竭,所以我们不但要做得好还要做得快!”熊晓琦医生总结手术的特点,三个字:“快、准、精!”

快速、准确、精细,靠着对手术质量近乎苛刻的要求,宋新宇团队的气管食管瘘口封堵手术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声名远扬,就在笔者采访的当口,医院打电话过来请教,为开展手术做准备。

为病人驱除病痛的初心支撑着宋新宇在医学创新的道路上逐步前行,采访还未结束,宋新宇和熊晓琦已经急着起身。他们说,还有个病人等着去查房。抓起听诊器,边告别边转身,只留下匆匆的背影。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生联手创新小蘑菇跨界堵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