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可以正常的呼吸真是太幸福的一件事了!”
4月22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内,刚刚做完手术的邹先生说到。
邹先生于年意外受伤,接受治疗后出现气管狭窄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辗医院,都没有解决呼吸困难的问题。最终,邹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经过医生的精准诊断与治疗下,邹先生最终恢复了正常呼吸。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42岁的张先生因肺血栓引起呼吸衰竭,多次寻医无果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找准病因、对症下药,经过三天治疗,患者已明显好转。“来省医之前,我长期胸闷走不动路,医院检查治疗,始终效果不明显,在省医治疗了三天,现在呼吸比以前顺畅多了”。
医生为病人清除呼吸障碍
攻坚克难 持续提升医教研水平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成为省内权威,连续7年在复旦大学西南地区呼吸科声誉排行榜位居第四、省内第一。
多年来,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持续聚焦提升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紧紧接轨国内外先进技术,打造重症(尤其是人工膜肺ECMO)、呼吸介入、间质性肺疾病、肺康复、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诊治多学科技术团队,致力于救治呼吸疑难复杂危重患者,减少省内患者异地就医比例,为贵州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目前,我们科室已完成近70例ECMO(人工膜肺)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包括围产期孕产妇、儿童、超高龄(90岁)、ECMO下省内外远途转运技术等,已转为常规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叶贤伟说。
此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介入肺脏病学技术也逐步开展并成熟完善,目前已能独立开展气道内支架的植入、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高频电刀、冷冻治疗、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等腔内介入及内科胸腔镜技术,三四级手术明显增多,使得气道、胸膜疾病的诊断、治疗上了一个新台阶,是省内该领域的“领头羊”。
近几年来,省医呼吸科团队在加强学科发展、提高诊疗水平、强化人才培养、提升科研能力、拓宽收治病种、改善就医环境等多方面,不遗余力、踏踏实实地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锻造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精技术、强服务的优质医疗护理队伍。
省医呼吸科援鄂医疗队
发挥专业优势 尽锐出战阻疫情
“从医15年,我抢救过濒死的患者,担当过战疫的重任。救死扶伤,这是医者始终不变的初心与使命。”37岁的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林洁如,曾参与贵州省首批援鄂医疗队、贵州省将*山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先后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和“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援鄂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逆行”的勇气,林洁如当选省第十三次*代会代表。
对待危重症患者,容不得一丝懈怠,要始终绷紧安全的弦。从医15年,林洁如救治了一例又一例的危重患者。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林洁如义无反顾地递交了“请战书”。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省医呼吸科全体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请战,勇当最美逆行者:有第一批驰援湖北的娘子*、有除夕夜赶赴铜仁救治我省第一例危重症新冠患者的主任、有在下乡帮扶之地毫无怨言冲在第一线的博士、还有辗转战斗在省医发热病房及门诊、医院、医院、清镇、遵义等地的精英骨干人员近60人次,在急难险重危任务中凸显医者本色。
年10月,呼吸科组成的省医抗疫团队包含了ECMO、支气管镜、重症超声、肺康复等四个救治小组,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响应国家、省卫生行*部门的要求,先后参与全省疫情防控培训10余次。科室也荣获年“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科室成员林洁如获年全国三八红旗手,多人荣获“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做好“传帮带”推动县域医疗发展
省医呼吸科不仅注重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力度,同时也致力于提高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全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科室规范化建设,以医院PCCM的认证,对均衡医疗资源、缩短地区差异、提升贵州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壮大具有深远的意义。
“医院现在是‘硬件’不缺,缺‘软件’,‘软件’就是人才的培养。”叶贤伟说,提升医院医生的技术水平,关键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
为了进一步提升医院的“软件”功能,年开始,叶贤伟和团队开启了“送医下基层”的新模式,每季度选择一个市州对市州内各区、县相关医务人员进行统一系统的知识普及培训,两年时间就跑遍了贵阳外的八个市州。年后,更进一步把知识普及培训“下沉”到了全省88个县。“不只是呼吸科,还有心内科、儿科、血液、影像,只要他们有需要,我们都会安排。”叶贤伟说。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是医疗服务改革的重要一步。叶贤伟介绍:“医院的呼吸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是践行三级分诊的重要举措。有效推进了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省,未来我们还将针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专业技能普及与提升,使群众获得更好的就医体验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婷
编辑 周婷
二审 郎艳林
三审 徐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