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的陈女士上腹部疼痛几年,且越来越频繁和加重,伴有胸口疼痛,胃镜检查发现距离门齿33-40厘米处有串珠样多个花生米大小的隆起肿物。近日,南方医医院脾胃病科(消化内科)采用特殊的内镜微创技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成功完成这一例罕见的、气管来源的、多发食管黏膜下肿物的治疗。术后1周陈女士进食时已经完全感觉不到有疼痛。
上腹部疼痛数年,自服“护胃药”无效
来自韶关的陈女士,近年来总觉得上腹部隐隐作痛,进食时明显,因为并没有其他特殊症状,自己口服一些“护胃药”症状也就好了,陈女士便没有在意。但到了去年底,陈女士觉得上腹部疼痛发作地越来越频繁,程度进行性加重,甚至表现为胸口疼痛,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此时口服“护胃药”也效果越来越弱。
陈女士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前往南方医医院找到了脾胃病科主任张卫民。经过问诊,张主任建议陈女士完善胃镜检查,胃镜结果提示:距离门齿33-40cm处有串珠样多个隆起肿物,大的有花生米大小。
张主任考虑黏膜下的肿物引起陈女士症状的可能性很大,建议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可以评估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来源、性质,为内镜下微创治疗保驾护航。陈女士和家属商量后,选择在门诊完成超声内镜检查,检查中发现陈女士食管黏膜下肿物比普通内镜下所见要多,而且大小不一,星罗棋布在食管下段。张卫民主任建议她做内镜治疗治疗,但陈女士及家属仍想药物治疗观察疼痛情况能否好转。
图片说明:超声胃镜下病灶。陈女士口服了一个多月药物后,感觉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因为焦虑,开始影响白天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心情也一落千丈。经过与家里人深思熟虑后,陈女士再次联系张卫民主任,决定住院彻底解决这“心头大患”。
专家食管黏膜下挖隧道,内镜微创新技术摘出肿物
年1月22日,张卫民主任采用特殊的内镜微创技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成功摘除了陈女士生长在食管黏膜下的所有肿物。手术后的病理组织证实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支气管的囊肿样肿瘤。
张卫民表示,由于陈女士的食管肿物散布在食管33-40厘米,常规黏膜剥离(ESD)手术剥离肿物的话,手术创面将非常大。发生感染、出血、穿孔的风险非常高;术后黏膜创面愈合过程中还会发生食管狭窄。综合评估后,采用了在食管打“隧道”的方法,将陈女士食管黏膜下8枚肿物成功取出,再用钛夹将隧道口夹闭。这样的内镜手术方式,患者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也非常低。术后1周,陈女士康复出院,进食时已经完全感觉不到有疼痛发生,心情舒畅。
胃肠道肿物并不可怕早诊早治很重要
张卫民强调,支气管囊肿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先天性支气管畸形,多发生于胸腔的纵膈、气管旁或肺门,发生于食管壁内的极其罕见。支气管囊肿通常是没有症状的,少数患者有吞咽苦难、进食梗阻等症状,它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它有向恶性转化的可能,并且随着囊肿长大,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甚至破裂等。以往该疾病需要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开胸手术及胸腔镜是常用的手术方法。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病例采用消化内镜成功治愈。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是一种内镜微创治疗的前沿技术,首先在距离肿物上方3-5cm处建立一条通向食管肿物的黏膜下隧道,然后穿过隧道将肿物切除并取出,如此便能避免因直接切除肿瘤而形成大面积的创面,保留了食管的完整性,可有效防止出血、穿孔及后期食管狭窄。”张卫民主任提醒大家,胃肠道肿物并不可怕,早诊、早治、早期切除可不需要外科手术,可避免良性肿瘤演变为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的发生。
通讯员:王琛、朱钦文
责编:郭静
图片:通讯员供图。
文字校对:郭静